關注|科普作品納入職稱評價標準,醫生和百姓到底有什麼受益?

醫師報訊(融媒體記者 湘竹 張玉輝 見習記者 胡海燕)

8月30日中午

,洛陽市偃師區怡心苑養老中心,一位74歲的老人吃飯時被土豆噎住,

院長梁春霞用上崗必備技能“海姆立克”急救法救了老人的命。

關注|科普作品納入職稱評價標準,醫生和百姓到底有什麼受益?

這就是健康科普知識的力量,當下,明確將科普作品納入職稱評價標準,有專家表示這意味著健康科普的春天真正來了!健康科普會更好的讓醫生和普通百姓受益。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印發的《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臨床病案、手術影片、護理案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情況報告、論文、衛生標準、技術規範、科普作品、技術專利等均可作為業績成果代表作參加評審。

科普作品納入職稱評價標準,醫生和百姓到底有什麼樣的受益?如何才能創造出更多具有含金量的健康科普作品?9月13日,《醫師報》記者邀請了

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健康科普專家祝益民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會長郭樹彬教授,四川省醫學會副秘書長

成都高新醫學會秘書長曾斌教

授,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面板科主任醫師冉玉平教授

,請他們建言獻策。

百姓醫者都受益

“醫生和百姓都是受益者”,專家們一致認為,職稱評審與每位醫務人員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長期以來,職稱評審中,學術論文的發表成為評價一位醫生必須可少的硬指標,而科普作品最多隻能作為參考,得不到重視。明確將科普作品納入職稱評價標準,破除了“唯論文”的做法,不僅是解決人才評價“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問題,還將激發科普創作熱情,為推動行業良性發展,為醫務人員提供更多可參考的學習資料。同時,可以為老百姓注重疾病預防提供保障,有效地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在祝益民看來,醫務人員是健康科普的最佳人選,也是進行醫學科普的權威的釋出者。然而,在科普這條道路上,醫生僅靠“情懷”是難以長期可持續性發展的,明確將科普作品納入職稱評價標準將為廣大醫務人員提供更好的機會,使醫務工作者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醫學科普,創作出更多的優秀科普作品,推動行業良性發展。優秀的科普作品,也可以使老百姓形成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備防病治病的基本醫學知識。

“漢堡、薯條、油炸的食品,都是垃圾食品嗎?”

關注|科普作品納入職稱評價標準,醫生和百姓到底有什麼受益?

“垃圾食品這個定義一點也不科學!”郭樹彬說道,垃圾食品這個概念是相對的:對於每天營養攝入足夠的人來說,就是“垃圾”;對於飢腸轆轆、缺乏能量供給的人來說,就是補充能量。

相信很多人在此之前都有著類似“垃圾食品”的錯誤觀念,這也是國民健康知識水平的最直接表現。郭樹彬指出,要提高整體居民健康知識水平,普及健康知識首要任務,也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首要基本路徑。一石激起千層浪,健康科普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不論是對百姓還是醫生個人,亦或是醫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郭樹彬表示,以往科普作為輔助條件,與多種因素掛鉤,科普內容也多受個人風格、經濟利益的影響。為使科普在規範且正確的軌道上得以發揚,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組織了一批高水平的醫務工作者,針對學科專家共識、臨床工作規範指南、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及醫學知識進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老百姓“聽得懂、願意聽”的科普知識。對待科普的態度要像做科研一樣嚴謹,此次《指導意見》出臺,進一步證實了有標準、有規範、有組織、有水平的科普才是必然趨勢。

曾斌認為,要緊緊圍繞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落實預防為主,加強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全民的健康服務首要的是全民健康科普,所以健康科普是實現健康中國眼下的當務之急。有了制度保障,會激發更多的醫務人員進行科普創作

同時,將繼續教育管理模式運用到健康科普上,可避免商業化,助力基層醫生做好健康守門人。

創作還需要動力支撐

醫務工作者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醫學科普,激情有了,但光有激情還遠遠不夠,專家認為還需要“動力”支撐。

祝益民表示,相關部門和醫療機構要從醫院個體和整個衛生健康系統全面考慮,從人員配置編制管理、精神支援以及獎勵機制方面完善“科普驅動力”;其次,作為主力軍,醫務人員要在工作中做好科普,將科普作為工作的一部分,創新科普模式,行使好“先發制人”的權利,讓科普作品,能真正造福老百姓。

祝益民認為,對健康科普的管理,首先要強化醫務人員“主人翁”意識,需從源頭上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倡導激發醫務人員作為專業人員最權威的科普傳播者的行動力。此次國家政策的出臺,也是從源頭上在激勵醫務人員積極性,保障科普的內容更加規範。

關注|科普作品納入職稱評價標準,醫生和百姓到底有什麼受益?

“事物的發展是不斷前進的,相信透過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科普工作會更加標準化、規範化、精準化,最終實現民眾、醫生和醫院多方共贏”祝益民說。

“呼籲醫院積極參與,學科帶頭人帶頭做科普,這對醫院的學科建設及品牌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郭樹彬表示,科普的春天真正來了!

高質量科普

作品

需要多方攜手助力

科普作品的質量,是專家們共同關注的方面。

關注|科普作品納入職稱評價標準,醫生和百姓到底有什麼受益?

“科普不是誰都能做的。”郭樹彬很早以前就提出要打擊“小編科普”。他說:“醫學是實踐科學,初出茅廬的醫生剛進入到醫療體系之中,他對醫學知識的理解實際還是相對膚淺的,也不是專家寫出共識,直接照抄就行,還需實踐的支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傳遞一個錯誤的觀念。因此,科普應適當將文學與科學結合,醫生和媒體共同合作,才是科學和藝術的高階握手。”

“求你了,別買了”“不買行嗎?”女子下跪一邊向母親磕頭,一邊哭著求母親別買保健品,母親卻無動於衷。回憶起這一幕,曾斌說:“購買保健品的老年人花幾千元甚至上萬元,這種現象屢見不鮮,一些人打著科普的幌子,實則是組織“賣保健品”為目的的知識講座,瞄準一些熱衷於養生或者病急亂投醫的中老年人。”科普這把利劍如何正確地使用?曾斌認為,科普應該建立在科學、權威、公益的基礎上,只有在相關主管部門統籌指導下,由中華醫學會和中國醫師協會等權威機構協同各級公益性醫學科技學協會等權威機構的牽頭,聯手行業媒體,科普知識才能得以廣泛有效地傳播。

祝益民表示,要設定行業標準,嚴格把關內容,嚴厲打擊非法的偽科學。

冉玉平認為,將科普納入職稱評選如同SCI論文發表,都是一種方式,而醫學來源於臨床和科研,不論是以哪種方式,都應避免“指揮棒”效應,不能單純向職稱看齊,而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科研氛圍,這也需要各個方面把好質量關卡。

健康科普的魅力有多大

俗話說,方法找對,事半功倍,打造出高質量科普作品,對健康科普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專家分享了兩個成功的例子。

冉玉平清楚地記得多年前的一例“黃蜂蜇傷致巴西諾卡菌性原發性面板諾卡菌病”的特殊病例。2014年,他的學生在忙碌了一天快要結束門診時,一位87歲的患者進了診室。

患者因10天前不幸被黃蜂蟄傷右手背,隨即出現麻木、刺痛感,次日蟄傷處出現紅腫、疼痛,患者自行用消毒液清洗後,紅腫逐漸緩解,然而7天前患者右前臂出現大片紅斑伴疼痛、皮溫升高,並可見分泌物溢位。於當地醫院多種抗生素反覆治療後病情均未見好轉,皮損區域性症狀無緩解反而出現蠶豆大小疼痛性結節。

學生立即對結節處進行了皮損穿刺,抽出部分膿血後進行塗片和培養,但未能找到病因,而這時患者有醫學知識的大女兒質問:“既然有膿腫為何不直接切開引流?”

面對這種情形,學生只好再三解釋,該致病菌可能為特殊菌種,切開引流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且膿腫未完全成熟,切開引流的時機尚未成熟……。

“結節確實有變大,但質地較前變軟,是膿腫逐漸形成、液化的徵象,所以皮損並未明顯加重。”透過線上及時指導,學生正確做出判斷。

5天后細菌培養基上長出了白色石膏樣菌落,革蘭染色顯示為陽性桿菌,於是迅速提取菌落DNA,經PCR擴增後測序進而鑑定為“巴西諾卡菌”,後續的藥敏試驗顯示該菌對“複方磺胺甲噁唑”敏感,經治療患者病情得以迅速。

在冉玉平的指導下,學生的文章在SCI期刊雜誌上發表,世界上的首例蜂蟄傷後致諾卡菌感染以面板淋巴管型方式傳播的診治經驗病例終於得以與全世界分享。

然而,“如何在國內將經驗傳遞給更多有需要的人”這一問題使冉玉平陷入思考,以一種接地氣的形式用故事寫出來,或許未來患者、醫生看到了就不會再走彎路了!隨後,在冉玉平的指導與帶領下,一本《挑戰疑難病-SCI論文背後的故事》問世。

冉玉平表示

,不要把科普做成靠拍腦袋、抄錄教科書或編譯現有文獻就能一夜完成的快餐作品,而是依據原創科學資料、臨床實踐驗證、能夠被大眾理解並歡迎的精神食糧。需要頂層設計、整體規劃、營造良好的科普創作的文化環境。

關於醫學知識科普一方面是針對患者端的疾病基礎知識預防的科普,另一方面是針對醫生群體的科普。“就像是這本書的誕生,它不僅可以幫助臨床醫學生、規培生、住院醫師等年輕人培養研究思維、介紹論文撰寫與投稿經驗,同時也可以作為醫學教育者之間的一種教學經驗分享。普通大眾也可以從這本書中學習到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習慣。”

為加強基層醫生對健康科普標準及權威性的把握,曾斌介紹,成都高新醫學會積極探索“50。50。4。1"健康科普模式五年初見成效,透過大醫生對小醫生的培訓來進行改善,即:以3~5年為一個系統週期,每個週期內邀請省一級的專家教授按照8大系統常見性慢性病,制定50個不重複的標準課件;並邀請做課件的專家到基層給慢病管理醫師團隊做50次課的示範培訓,將科普的方式傳授給基層醫生,告訴他們如何讓科普才能更有互動性,群眾更容易接受;每年組織4次慢病管理醫師科普的教育的師資培訓,主要包括備課選題、自媒體錄製培訓等,並對學員教學方式的掌握、科普呈現形式進行評價。

“透過在不同的區域投放的健康科普的資料、影片、醫生的諮詢熱線,能讓患者更準確的找到身邊的基層醫生,也能在三級醫院和基層醫院中,起到綠色通道的連線作用,進一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實現從科普到分級診療的平穩的過渡。這種形式避免了很多重複勞動,能最大限度地將優秀醫師資源合理利用,這就是健康科普的魅力。”曾斌說。

SPRING

END

排版:胡海燕

編輯:胡海燕

稽核:張玉輝

//var $SCOPE = {};

SINA_TEXT_PAGE_INFO[‘videoDatas’] = [ {

ad_state: ‘’,

pid: ‘1’,

video_id: 418656212, //vid

pic: ‘//p。ivideo。sina。com。cn/video/418/656/212/418656212_400_300。jpg’, //影片節目圖

thumbUrl: ‘//p。ivideo。sina。com。cn/video/418/656/212/418656212_400_300。jpg’, //html5播放器上影片還未開始播顯示的圖片,可與pic相同

title: ‘’, //標題

source: ‘’, //影片釋出來源。如:新華網。

url: ‘http://ask。ivideo。sina。com。cn/v_play_ipad。php?vid=41865621203’

}];

SinaPage。loadWidget({

trigger: {

id: ‘pl_video_2’

},

require:[

{

url: “//sjs2。sinajs。cn/video/sinaplayer/js/page/player_v1。js”

},

{

url: “//finance。sina。com。cn/other/src/sinaPageVideo2017。js”

}

],

onAfterLoad: function () {

new SinaPageVideo({

wrap:‘pl_video_2’,//播放器外層id

videoList:SINA_TEXT_PAGE_INFO[‘videoDatas’]

});

}

});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