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特展走進國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9月17日下午,“殊勝大足——大足石刻特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展覽分為“發現之旅”“蜀道大足”“鐫巖妙相”“承故煥新”四個單元,分別展示了大足石刻的發現過程、基本概貌、石刻特色以及研究保護成果。

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特展走進國博

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特展走進國博

展覽展出82件(套)展品,包括大足石刻研究院收藏的66件(套)文物,既有端莊典雅的觀音、慈悲肅穆的佛陀、神態謙恭的供養人、形象逼真的醉酒人、花紋繁複的香爐等造像;也有全面細緻的石窟全景圖、經變圖和文物修復照片等。

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特展走進國博

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特展走進國博

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特展走進國博

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特展走進國博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展出4件採用3D列印技術複製的展品,讓不可移動文物可以走出家門。

“蜀道大足”單元,重點展示了一件原位於大足寶頂山小佛灣石窟的南宋釋迦牟尼像。這件造像體現了極高的雕刻技藝水平,是宋代佛像的典範之作,也是大足地區不可多得的圓雕造像精品。

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特展走進國博

“承故煥新”單元重點展示大足千手觀音修復工程。千手觀音造像位於寶頂山,開鑿於南宋年間。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近千隻手眼形若孔雀開屏,堪稱“天下奇觀”。然而因時代久遠,千手觀音的病害面積達到了總展開面積的38%左右。2008年,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正式啟動,歷時8年,終於使千手觀音涅槃重生。

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特展走進國博

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特展走進國博

大足石刻被譽為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它的發現將中國石窟藝術興盛的歷史延長了400多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這座珍貴的藝術寶藏曾長期湮沒於荒山野嶺中,直至清嘉慶年間,著名考據學家、大足知縣張澍尋幽探古,首開大足石刻研究之先河。其後百餘年間,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科學考察,在大足石刻發現之旅的紀念冊上,寫下了梁思成、劉敦楨、楊家駱、馬衡、顧頡剛、王朝聞、劉開渠、葉毓山等一批又一批在近現代中國學術界、文藝界熠熠生輝的名字。

大足偏倚四川盆地東南部,位於成都與重慶兩市之間,是川渝地區的交通要道,是東大路與小川東道的必經之地。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所有石窟造像的統稱,迄今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有75處之多。其中,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代表了這一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最高水準。

本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重慶市大足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展覽位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北4展廳,預計展出2個月。(攝影:餘冠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