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載人航天精神銘刻在內心深處

把載人航天精神銘刻在內心深處

“在我們左手邊,是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射塔架。2003年,楊利偉搭乘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就是從這裡出發,飛往太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講解員何擎,向新入職的科技人員介紹。

對於發射場的廠房、塔架,何擎閉著眼睛都能說清楚位置,因為她是從小生長在這裡的“航三代”。她的爺爺奶奶是1958年第一批參與發射場建設的創業者,她的父母后來也紮根在航天城。“作為一名東風子弟,有義務將載人航天精神傳承下去。”何擎說。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被稱作東風航天城,是我國航天事業發祥地之一,也是載人航天精神發源地之一。“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20個大字不僅刻在辦公樓牆壁上,更刻在每一個東風航天人的內心深處。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63年前,第一代東風人憑藉著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住帳篷、睡地窩、飲苦水、吃乾菜,頂風冒沙,戰天鬥地,在茫茫大漠深處建立發射場。這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在新時代的東風人身上依然清晰可見。63年來,千千萬萬有志兒女從祖國各地奔赴西北戈壁,在大漠獻青春、獻終身,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絢爛綻放。

來自東風中學初一2班的楊凌志,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的一名學生志願講解員。他說:“歷史展覽館記錄著東風航天城的風雨歷程和輝煌成就,是展示載人航天精神的視窗。我要儘自己的力量,講好東風航天城故事,弘揚載人航天精神。”

像楊凌志這樣的學生志願講解員還有很多。展覽館館長李小燕說:“這些學生在節假日、暑期接待高峰期,在展覽館參與講解接待工作,增強了對航天事業尤其是載人航天發展歷史的瞭解和熱愛,也成為載人航天精神的傳播者、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