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為何屯兵洛邑不打,楚莊王做事為何如此“無厘頭”?

公元前606年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繼位第八年,他第一次親率楚國大軍進入中原。而此前的一年,由於晉國爆發內亂,晉靈公被權臣趙盾弒殺,晉國對中原的控制力下降,這給楚莊王帶來了幹載難逢的好機遇。這一次楚莊王出師的名義卻很無厘頭,他打著“勤王”的旗號,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入中原,而周王朝此時卻並無危機,為什麼春秋霸主要做這樣的事情呢?

“尊王攘夷”為何屯兵洛邑不打,楚莊王做事為何如此“無厘頭”?

“勤王”—無厘頭的開始

為什麼楚莊王要這麼做?對於春秋時期各方勢力來說,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楚國從建國開始,一直被當時的中原文明視作蠻夷。西周時的周天子,春秋的中原諸侯,都把楚國人當作蠻夷,突然有一天,楚莊王對所有國人說:“我們要尊奉周王室,幫他除掉蠻夷的威脅。”這確實有一些奇怪。其次是中原諸侯。他們猜想楚國難道要完成身份轉型,從被人岐視的蠻夷,轉型為華夏文明的一員嗎?不管楚莊王葫蘆裡面賣的什麼藥,中原諸侯都著勢待發,準備應戰。

“尊王攘夷”為何屯兵洛邑不打,楚莊王做事為何如此“無厘頭”?

氣焰囂張的楚莊王

楚莊王氣焰十分囂張,先率領大軍攻打崤山邊上的陸渾戎。之後帶兵氣勢洶洶地來到了洛水旁,在洛邑里的周定王,被不請自來的瘟神嚇壞了。為保險起見,周定王決定派人去楚軍大營探探虛實,於是他找了王孫滿。王孫滿出城走了沒多遠,看到漫山遍野的楚軍大營,他頓時明白了,楚軍攻下洛邑如探囊取物。楚莊王見到王孫滿後要他乘車檢閱楚軍部隊,楚軍在極短時間內完成集結,並面朝洛邑方向列出軍陣,王孫滿被眼前雄的一幕徹底震撼了。楚莊王是在用閱兵的行動告訴城內的周定王,論實力他才是真正的王,他是無冕的天子。

“尊王攘夷”為何屯兵洛邑不打,楚莊王做事為何如此“無厘頭”?

問鼎中原

隨後楚莊王直接問王孫滿說“洛邑里的九鼎有多重啊?”楚莊王第一次到洛邑,就問九鼎的重量,的確很失禮。九鼎乃是天命所在,是地位的象徵,九鼎在周天子就是天下共主。楚莊王問九鼎的重量,相當於在挑戰天子之權。隨後王孫滿說:“天子治理國家,靠的是道德,而不是靠寶鼎。”

楚莊王聽後大怒,王孫滿面無懼色,他對楚莊王說:“此鼎由大禹所造,後來夏朝氣數已盡,九鼎就被商朝獲得,商朝未年紂王殘暴無道,九鼎就被周朝所得。如果君王賢明,哪怕再輕,也不可能被奪走;如果君王無道,哪怕鼎再重,也會被奪走,當年周成王把九鼎放置在洛邑時,專門占卜了一回,據說周朝能存七百多年,傳世三十多代,此乃天命。”

隨後,王孫滿又說“雖然周王室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問九鼎的輕重,恐怕很不合適。”說完後,他緊張地看著眼前的楚莊王。楚莊王並沒有什麼過激反應,更沒有斬殺王孫滿。隨後他想了想,答應王孫滿楚軍明日就全軍撤退。第二天,楚莊王就撤回楚國。而一個成語就此誕生,這就是“問鼎中原”。

“尊王攘夷”為何屯兵洛邑不打,楚莊王做事為何如此“無厘頭”?

為何楚莊王會問鼎中原?

楚莊王大老遠打著“勤王”的名義,先攻擊陸渾戎,又到洛邑城下大閱兵,啥也沒有得到,就撤軍回國了。楚莊王到底圖什麼?楚莊王並不是愚昧之人,他往往能抓住漏洞,打著道德牌子,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圖。筆者就為你分析一下他問鼎中原的政治意圖。

意圖一:曾有身份的轉換

透過勤王的方式,轉變自己蠻夷的身份。那些道貌岸然的中原諸侯,幾百年來一直說楚國是蠻夷,那我也來玩一次尊王夷。我和你們玩的都一樣,那我們就是同類人,以後不要戴有色眼鏡來看我。

“尊王攘夷”為何屯兵洛邑不打,楚莊王做事為何如此“無厘頭”?

意圖二:探探天下霸主晉國的虛實

自打城濮之戰後,晉國一直是天下霸主。陸渾戎作為晉國的盟友曾在崤之戰中為晉國出工又出力。楚莊王這次攻打陸渾戎,不光是為了所謂的“夷”,更是為了山震虎,威懾晉國。打完陸渾戎後,楚軍移師洛邑,這是很打晉國的臉!從晉文公開始晉國就直奉行“尊王夷”的政策,而如今楚國大軍都兵臨洛邑城下了,你們晉國大軍到底在哪裡呢?楚軍在洛邑城下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而晉國悄無聲息,可見現在的晉國早已沒有當年的霸主雄風,就是一隻紙糊的老虎。

“尊王攘夷”為何屯兵洛邑不打,楚莊王做事為何如此“無厘頭”?

想法三:想要趁機滅了周王室

楚莊王陳兵洛邑,是否有滅了周王室的想法?筆者覺得他是有這個想法的。楚莊王認為,“尊王攘夷”曾是齊桓晉文高舉的大旗,為他們贏得了不少聲譽。實際上,他們雖然說著滿口的仁義道德,以匡扶周王室為己任,可是卻壞事做盡。但是“尊王攘夷”的大旗一旦豎起,就會產生巨大的廣告效應,因為它站在道德制高點上。

中原諸侯大部分姓姬,幾百年前都是周天子分封的,一旦某位霸主擁有強大的實力,就可以祭出這道大旗,脅迫手下諸侯來進攻楚國。之前齊桓公率領八國聯軍,兵臨楚國國門,楚國不得不簽訂召陵之盟。之後晉文公會同秦、齊、宋三國,在城濮之戰中擊敗楚國,從而成為天下霸主。從此形成了一個有趣的遊戲模式,即如果想當天下霸主,那楚國則是必須消滅之國,只有打敗它,才能獲得霸主頭街。為了避免楚國再成為霸主“練級物件”,楚莊王就得把“尊王攘夷”的大旗撕碎。所謂“尊王攘夷”其核心是王,而王就住在洛邑里。

“尊王攘夷”為何屯兵洛邑不打,楚莊王做事為何如此“無厘頭”?

為何楚莊王放棄消滅周王室?

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楚莊王最終放棄了洛邑,撤軍回國呢?筆者覺得應該是王孫滿所說的“在德不在鼎”,觸動了楚莊王的內心。楚莊王是一個有雙重人格的人,有時候非常寬宏大量,有時候又極端嗜血殘暴而他何時善何時惡,並非任性妄為,而是依據利弊考量。如果所做的事對國家有利,他就會變成君子,行仁義之事;如果所做的事對國家不利,他就會變成魔鬼,破壞一切。他之所以認同“德”,完全因為“德”對國家有利。楚莊王想,如果用“德”作為楚國之道,來教化百姓,去籠絡諸侯,那麼自己國家的運營成本與爭霸風險將會大大降低。為了國家,他選擇王孫滿的“德”,認同了華夏文明的核心理念。鼎盛大國,就該以德服人,海納百川。

只有在心理上認同,才是真正地融入了華夏文明。從楚莊王之後,楚國人逐步認同自己是華夏文明裡的一員。到了楚莊王兒子楚共王時期,楚國開始以華夏正統自居,由此可見,楚莊王問鼎中原並非那麼“無厘頭”,而是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