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有窮而道無盡:循道而行,人就不用活的太聰明

文:遊梵

圖/影片: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智有窮而道無盡”,這是文中子在《止學》中提出的觀點,這七個字是值得反覆琢磨的。

在人類文化中,關於“智”這個層面的經典成果很多:如關於戰爭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六韜三略》等,關於治國理政的《商君書》、《資治通鑑》、《君主論》、《國富論》等,關於提升個人能力的《鬼谷子》、《智慧書》、《智囊》等,關於專業技術領域的《天工開物》、《齊民要術》、《進化論》、《營造法式》……汗牛充棟,浩如煙海,不可盡舉。

智有窮而道無盡:循道而行,人就不用活的太聰明

智是用來解決一個又一個具體問題的:因為每個人、每個時代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就產生了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又一個智慧。

不可否認,這個世界是有高智商人群存在的,他們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許多事,他們的聰明才智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如瓦特發明蒸汽機,推動了工業革命;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和能量守恆定律,使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又深了一步;華為的科學家們發明的5G專利技術,正在建立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

但人的智慧終究是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個人或許是某方面的天才,卻可能是另一方面的傻瓜;一個人也許聰明瞭一世,卻可能會糊塗一時;一個人或許靠聰明才智贏得過成功,卻又莫名其妙跌進了失敗的深淵。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就是個頂尖聰明之人,曹雪芹對她的評價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智有窮而道無盡:循道而行,人就不用活的太聰明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幾乎等同於智慧的化身,但他最終還是殞命五丈原,沒能完成光復漢室天下的一生使命。

《明史》中的解縉,從小就是個聰穎絕倫的神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謂“人精中的人精”,卻因“才學高、好直言”屢遭貶黜,最終大冬天被埋入雪堆凍死。

還有,因太聰明而早夭的曹衝,聰明過頭而被殺的楊修,被誅三族的李斯……等等。可見,一個人僅有聰明才智是解決不了所有人生問題的。

何況,這個世界還是才智平平的普通人多——如何讓他們都能安身立命、幸福快樂,這就是聖人“傳道”的使命。

智,是法和術層面的範疇;而道,則是真理範疇。

智有窮而道無盡:循道而行,人就不用活的太聰明

關於“道”這一層面的經典,無外乎是周文王的《易經》、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王陽明的《傳習錄》、馬克思的《資本論》等,這些關於“道”的學說,大多言簡而意豐,卻值得數千年來無數人用一生去研讀。

“道”是用來解決終極問題或一切問題的。它是形而上的,是歸納總結,是顛簸不破的規律、真理,是經過無數次驗證的。

五代時的《還金述》裡就說:“妙言至徑,大道至簡。”

道,一定是簡的,而非高深玄奧、不可理解的。

譬如《易經》裡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一種行事為人之“道”。

譬如《道德經》裡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比作於細。所以,要“積跬步以至千里,積細流以成江河”,這是千古不易的成功之“道”。

智有窮而道無盡:循道而行,人就不用活的太聰明

譬如《論語》裡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這輩子想要做到不惑、不憂、不懼,那就要去做智者、仁者、勇者。

譬如《孟子》裡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所以,“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譬如《傳習錄》裡說:無私心就是道。所以,不要時時處處只想自己,從“我”出發,而應“不自私、存大愛”,言行合於天理,自然事事順遂。

譬如《資本論》中的“剩餘價值”學說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理論,所以,國家才會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更多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在所有的“道”中,有一種“道”是值得特別在意的,這就是“孝道”。

智有窮而道無盡:循道而行,人就不用活的太聰明

《孝經》中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那麼,講孝道、盡孝心的人,會有什麼好處呢?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到底是不是這樣,該不該相信呢?對於每一個求“道”而不得的人,不妨一試。

當我們能夠循道而行,就不必活的太聰明,每天去蠅營狗苟、投機鑽營、挖空心思、絞盡腦汁、自作聰明,而是隨遇而安、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