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誕死後,幾百心腹站成一排,每斬一人招降下一人,無一人投降

《世說新語》中曾寫道:“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這段話的意思是,諸葛亮、諸葛誕作為諸葛瑾的弟弟,與之齊名,出類拔萃。三人中,諸葛亮被稱作“龍”,諸葛瑾被稱作“虎”,而諸葛誕被稱作“狗”。

諸葛誕死後,幾百心腹站成一排,每斬一人招降下一人,無一人投降

諸葛誕這個稱號聽上去不是很光彩,好像是罵人的意思。但其實,“狗”這個稱呼在古代有虎之幼崽的意思,也就是說,諸葛誕雖不及自己的兄弟諸葛瑾,但是同樣也不可小覷。三個人分別在魏蜀吳三方勢力中效力,並且都握有重權,諸葛亮為蜀漢丞相;諸葛瑾是吳國的大將軍;而諸葛誕是曹魏徵東將軍。可以說,諸葛一家,皆光宗耀祖。

眾所周知,諸葛誕最後由於反抗司馬家族的叛逆而起兵造反,最終不敵而亡,他的後代也險些遭到滅絕。他在效忠於曹魏的過程中,其賢德與才情令眾將佩服。那麼,在他的官場生涯中,到底曾有過怎樣驚心動魄的經歷呢?

諸葛誕死後,幾百心腹站成一排,每斬一人招降下一人,無一人投降

此事要從他入仕初說起。在夏侯玄還未投靠曹魏之時,他的兄長們都找到了自己效忠的君主,而當時他一方面為了保全家族命脈,另一方面也是基於自我尊嚴,不願利用家族廕庇而發達,於是他投奔在曹魏的門下。剛開始他只是一個小小尚書郎,但是在他做尚書郎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改變他命運的事情。

《魏氏春秋》中說道:“誕為郎,與僕射杜畿試船陶河,遭風覆沒,誕亦俱溺。虎賁浮河救誕,誕曰:‘先救杜侯。’誕飄於岸,絕而復甦。”有次他跟杜畿去試架新船,結果遇到風浪,兩人落水了。後來有人來救諸葛誕,諸葛誕讓人先救杜畿。這件事之後,大家都很尊敬他,認為他無私而懂尊卑,杜畿當時地位比他高,年齡又比他大,他先把生的希望給地位高的人,說明他懂禮節。

諸葛誕死後,幾百心腹站成一排,每斬一人招降下一人,無一人投降

當然,無論是為了謀求一個美名,還是單純為了救他人,他的行為都是值得稱讚的。之後他便從地方調到了京都,正式開始進入官宦之路。直至後來任尚書的時候,他與夏侯玄交好。在嘉平二年(252年),諸葛誕由東吳興起築建大壩而心生警惕,認為東吳要派軍來攻打,於是向司馬師進獻軍策,但是司馬師獨斷專行,未取其計謀,結果兵敗。在兵敗後,司馬師雖然主動請罪,但是與他同行的諸葛誕、王昶、毌丘儉都遭到了懲罰。

王昶、毌丘儉認為司馬家族不可追隨,決定謀反。他們想同諸葛誕密謀一起反抗司馬家,但是當時諸葛誕並未分清楚曹家與司馬家的區別,他在朝中時間過短,還未看清司馬家獨斷專行的心思,且他內心的忠誠使得他無法與虎謀皮。正元二年(255年),他聽從司馬師之令討伐王昶、毌丘儉,並因立大功而升任徵東大將軍,與夏侯玄齊名。

諸葛誕死後,幾百心腹站成一排,每斬一人招降下一人,無一人投降

真正使得他看清司馬氏的是司馬昭上位後濫殺舊臣。他的摯友夏侯玄和鄧颺全都因無妄之言被屠戮,這時他才發現,自己效忠的那個曹魏早已不姓曹,司馬昭逐漸露出了他的爪牙,使他產生了危機感。因為他自己也是朝廷的舊臣,是被討伐的物件,且他擁兵二十多萬,司馬昭怎能不對他生防心?

果然,在司馬昭的試探下,諸葛誕的心思被暴露出來。司馬昭已知他不可能效忠自己,於是借回收兵權的名義逼得他造反。諸葛誕在率軍鎮守壽春時,寫信給東吳請求支援,這時候他已經完全對司馬氏失望。他與東吳互通書信後,命令諸將原地等待。事實上,他對於軍營戰略部署也有非比尋常的心得,那時候正是雨水充盈的正月,壽春地勢四面低平而中間凸,只要等到雨水,他們就能夠憑藉地理上的優勢取勝。

諸葛誕死後,幾百心腹站成一排,每斬一人招降下一人,無一人投降

只可惜,似乎是天要亡諸葛誕。本是雨季時分,卻連著一個月都未下一滴雨,諸葛誕與眾士兵糧草耗盡,東吳救援也遲遲未到。更糟糕的是,與諸葛誕素有嫌隙的文傾此時刁難他,他在處死了文傾後,其後代、親信皆臨陣倒戈,諸葛誕不戰而敗,只得逃出壽春。

當諸葛誕被擊殺後,他軍營下幾百個一開始就跟隨他的親信視死不降。《三國志》中寫道:“誕麾下數百人,坐不降見斬,皆曰:‘為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可見,諸葛家世世代代的忠孝仁義之志也流傳在諸葛誕這一脈,他吸引著那些同樣忠誠的義士與之共行。雖然諸葛誕身死,但是他的精神促使著那些戰士繼續奮戰。

諸葛誕死後,幾百心腹站成一排,每斬一人招降下一人,無一人投降

與諸葛誕一樣,其實諸葛家世世代代能人輩出,且其志氣為當時天下人所敬佩。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瑾“克己奉禮,忠君守節。”包括諸葛誕的後代諸葛靚,即便與司馬炎小時候交好,在父仇之上選擇永不入晉為官。這與諸葛家族嚴謹的家風和樸實的做人道理息息相關。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