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50萬,因境內多鹽井而得名!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是成都市,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梓潼縣來說,人口超50萬,隸屬於四川省綿陽市,位於綿陽東南部,因境內多鹽井,鹽滷出產豐富得名鹽亭。鹽亭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偏北,西距綿陽90千米,距成都200千米,歷史上為巴國、蜀國交界地,也是金牛東道、米倉道北上中原南下川西平原的重要咽喉。位於東經105°12′17″至105°43′20″,北緯30°58′31″至31°39′40″之間。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50萬,因境內多鹽井而得名!

首先,梓潼縣隸屬於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境地貌除梓江河谷有平壩斷續分佈外,均系峰谷相間的丘陵、低山地貌,發育有平壩、臺地、中低丘、高丘、低山、山原等6種地貌型別。按照出露地層及其形成的地貌型別的異同,鹽亭縣境地貌大體上可以唐巴公路沿線為界,劃分為北部低山窄谷和南部高丘寬谷兩個地貌區。按照出露地層及其形成的地貌型別的異同,鹽亭縣境地貌大體上可以唐巴公路沿線為界,劃分為北部低山窄谷和南部高丘寬谷兩個地貌區。鹽亭縣境氣候總的特徵是:氣候溫和,降水集中,乾旱頻仍,四季分明。四季天氣變化規律是:春早、夏熱、秋短、冬溫。春夏常旱,盛夏暴雨不多;秋冬常霧,入秋細雨綿綿。夏日雨熱同季,光熱資源豐富;冬天幹溫多霧,霜期歷時短促。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50萬,因境內多鹽井而得名!

鹽亭縣是古巴文化和蜀文化的交匯點,歷史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古之鹽亭縣境,南至今蓬溪縣郪水,北至今南部縣西河,西鄰今三臺縣涪江,東近今西充縣城,殆方百餘千米。兩晉、南北朝至隋,鹽亭縣境域雖常有變,但均納有今三臺、蓬溪、西充、南部及射洪等縣部分地區。《漢潺亭考》載:“自西水縣以東,南迄東關,凡水之入涪者,悉為蜀地,亦即潺亭之域。”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四川省梓潼縣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東晉時,晉穆帝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於梓潼水尾之萬安故城置萬安縣,屬廣漢郡,今綿陽市梓潼縣一帶屬之。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因“譙縱之亂”,將萬安縣移到潺亭(今鹽亭境內),設縣治於靈江東近鹽井處,仍名萬安縣。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在今鹽亭境僑置西宕渠郡,領宕渠、宣城、漢初、東關四縣。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50萬,因境內多鹽井而得名!

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萬安縣改名為潺亭縣,該地區屬之。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平蜀後,廢帝三年即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改置州、郡及縣,就在潺亭縣之地設定鹽亭縣。由此,就鹽亭縣這一建制,始於西魏時期。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高渠郡。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高渠縣亦廢,併入鹽亭縣。併入鹽亭縣後,屬新城郡。唐代,《輿地紀勝》記載,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南充及梓州之鹽亭縣,閬州之南部縣部分地置西充縣。宋代,鹽亭縣及分設永泰、東關縣,屬潼川府。《元豐九域志》記,鹽亭縣設九鄉及何店、白馬、宕渠、臨江、鵝溪五鎮; 永泰縣設五鄉及大汴、永豐二鎮;東關縣設三鄉。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50萬,因境內多鹽井而得名!

最後,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鹽亭縣屬潼川府。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省射洪縣入鹽亭縣。洪武十三年復置射洪縣,鹽亭縣境域增而復減。富驛、秋林地悉屬鹽亭縣。清代,鹽亭縣屬潼川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秋林以擴大潼川府首邑之故,劃歸三臺縣;全縣分安樂、永賢、樂平三鄉,以下設裡,裡以下編為甲。到了1913年,梓潼縣屬嘉陵道。1928年,梓潼縣直屬於四川省。1968年,鹽亭縣屬綿陽地區。1985年5月,撤銷綿陽地區,建立綿陽市後,鹽亭縣屬綿陽市。如今,鹽亭縣屬四川省綿陽市。截至2018年底,鹽亭縣總面積達1645平方千米,下轄鄉1個、民族鄉1個、鎮14個、街道1個,總人口約為53。72萬人。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鹽亭縣這個千年古縣,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