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兩件小事”

► 文/觀察者網 周遠方

剛剛過去的2020年,人類社會達成“共識”之艱難、之挑戰,以意識形態來阻礙技術發展的局面,前所未有。同時,減少排放、增加就業、創造繁榮,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和《巴黎氣候協定》長期目標正變得越來越緊迫。

在這樣的環境下,華為攜全球移動通訊系統協會(GSMA)、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澎湃新聞聯合主辦“互聯共榮”論壇。

華為公司高階副總裁、董事陳黎芳女士在會上呼籲“從小做起”。

產品開發中有一個概念“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簡可行產品,原本指的是,先憑藉有限資源造出滿足設計核心概念的產品,在面向市場的使用者的過程中,再不斷迭代,不斷完善。

陳黎芳解釋,人們在科技發展上完全達成共識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現有認知和資源的基礎之上,堅定不移地往前走,遇水搭橋,逢山開路,一點點解決問題,不斷迭代完善,而非製造對立。

遍地開花的華為光伏

華為正是這樣踐行自己的理念,今天已成為參天大樹的智慧光伏,就起於毫末。

2010年,華為於開啟光伏事業,2013年底,推出逆變器產品,2014年,瞄準當時主流的集中式逆變器,主攻組串式逆變器應用,2015年成為全球光伏逆變器出貨第一,持續領先至今。

在這一過程中,華為逆變器從集中式到組串式,從傳統光伏到數字光伏,再到現在的智慧光伏,用新思路和新技術重塑了整個行業生態。

然而,“第一”其實並非華為的追求。華為智慧光伏專家嚴劍鋒解釋,華為進入光伏行業的初心,一是看好新能源,而且基於矽片的製造成本下降趨勢,認為新能源的未來一定是太陽能;二是認為能源一定會數字化。基於這兩個戰略性的判斷,華為才投入這條賽道,所以其真正的動力是把整個行業做大,華為希望透過技術創新,助力光伏成為優質的主力電,讓世界更美好。

華為的“兩件小事”

嚴劍鋒講解龍陽路光伏電站情況(觀察者網圖)

智慧光伏是基於組串式逆變器為核心的整體解決方案,將ICT(資訊科技和通訊技術)與光伏相融合,相比傳統解決方案,發電量提升2%以上,運維效率提升50%以上,總體LCOE(度電成本)可以降低6%,助力光伏全面進入平價時代。

直觀來講,傳統光伏電站運維,需要工程師頂著各種氣候條件,攜帶專業工具對大片太陽能板逐個檢修排查。而所謂智慧光伏運維效率提升50%以上,是基於智慧光伏逆變器遠端掃描全部光伏組串,應用AI智慧診斷演算法,精準識別故障種類和位置的技術。這樣一來,不但能隨時為整個電站做實時監控和體檢,還能大幅節約運維人力。

華為的“兩件小事”

寶豐智慧光伏電站(華為網站圖)

比如在寧夏的寶豐智慧光伏電站,640兆瓦電站只需30個運維人員。相比傳統光伏電站,每年運維人工成本節省達360萬元。

對於華為為何能做到“智慧”,嚴劍鋒介紹了兩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精細的大資料“餵養”模型,這需要大量的產品使用,這個門檻攔住了大量的中小規模企業;第二,華為有天生的人工智慧基因,有一支很強的技術團隊,專門進行大資料模型的研究,這強於絕大部分的傳統行業企業。這樣讓智慧IV診斷的精確度更高。

除了“智慧”之外,華為的逆變器還存在大量的技術細節改進,比如無(散熱)風扇,無熔絲設計,同樣節約了能源和運維成本,降低了事故隱患。

2021年初,華為智慧光伏推出第四代產品,診斷準確率可達95%以上,對沙漠、山地等各種複雜地形適應性更強。

今天,華為光伏的海外客戶兩倍於國內,全球佔有率超過70%,在除美國外的所有重要國家和地區都廣泛分佈。

華為的“兩件小事”

寶豐智慧光伏電站(華為網站圖)

陳黎芳在論壇上披露,華為智慧光伏解決方案廣泛應用於60多個國家,全球累計發貨超160吉瓦(GW),服務教育、醫療、體育、交通、農牧漁、現代化製造等多個行業,累計生產3000億度綠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8億噸,相當於種植了2億多棵樹。

在埃塞爾比亞,華為幫助客戶部署400+太陽能站點,每年減少碳排放2850噸。在中國的寧夏和山東,全球最大的單體“農光”、“漁光”互補電站成為當地環保產業新亮點。

手機回收:另一件“小事”

2月22日論壇當天,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突破9000美元/噸,觸及2011年以來新高。上海期貨交易所滬銅、國際銅期貨主力合約雙雙漲停。

在美聯儲鉅額超發貨幣的澆灌下,通脹預期推升大宗商品價格紛紛走高,牽動著製造業大國的神經。

很多人可能不太瞭解的是,報廢手機就是一種最好的“稀有金屬礦”。手機總質量的40%是金、銀、鈀等貴金屬材料,每噸廢舊手機中含有280克金,2000克銀,100克鈀和100千克銅,此外,每部手機有40%-50%的塑膠和20%其他材料,如玻璃、陶瓷等,都是可回收資源。

僅就2019年的資料來看,全國產生的廢舊手機約有2。9億臺,但要使這些手機進入回收,打通逆向物流環節是世界難題之一。從整體上看,中國家電回收和廢舊電子產品方面的法律法規正在逐步完善,2012年,我國從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出發,設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向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收繳資金,補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企業。

華為的“兩件小事”

偉翔(中國)就是業界優秀的華為報廢供應商之一。筆者在該公司位於上海嘉定區的處理廠看到,產線工人熟練地將廢舊手機拆成線路板、外殼、電池、螢幕四部分,再經物理、化學處理,最終去除絕大部分有毒有害物質,得到高純度黃金、高銅含量金屬粉末、鋰鈷粉末和樹脂粉末。既減少環境汙染,同時產生巨大經濟價值。

偉翔方面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付費處理自身渠道產生的廢舊電子產品,這將使流入非法或不規範報廢渠道的產品大幅減少,也使得正規回收企業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

華為的“兩件小事”

手機回收後成為銅粉和樹脂粉(偉翔供圖)

華為方面表示,環保理念應貫穿到產品全生命週期:在原材料獲取階段,推動選材無害化,2013年以來,華為在多款手機、手錶中廣泛採用生物基塑膠,其中,超過30%由蓖麻油提煉而成提高可回收材料和二次材料使用比例;

包裝堅持選用再生紙,或符合負責任森林認證(FSC)所提供的纖維原料。自2018年起,華為累計使用認證紙張306噸。按照1噸紙約需要5立方米木材計算,相當於支援了76。55畝森林的可持續經營;

產品包裝實行輕量化,減少紙張消耗,也減輕重量,降低運輸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用好每寸空隙,Mate40比Mate7系列旗艦機型包裝實裝率提升68%;每部手機包裝重量減少55克,每千萬臺手機可減少紙張使用約550噸,相當於拯救了9350棵樹;說明書紙質件頁數平均減少87%。

產品使用越久,資源消耗越少,就是為迴圈經濟做出貢獻:華為在全球擁有3000多家服務中心,提供便捷的維修服務;

在生命週期結束階段,華為與報廢供應商共同改進產品的易拆解設計,實現讓電池等高價值模組無損拆解。

資料顯示,2020年,華為透過自有回收渠道處理的電子廢棄物超過4500噸。近4年來,累計以舊換新超過60萬臺手機。截至2019年底,已建成近1300家回收中心,覆蓋全球48個國家和地區。

今天,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碳達峰、碳中和是全面綠色轉型的重中之重。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指出,從現在開始,到“十四五”規劃期間,再到2035遠景發展時期,綠色發展將迎來尤為重要的“5年”和“15年”。就經濟學理論而言,其重要性在於,綠色發展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中國已經接近、並將很快越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頂峰。這意味著,中國將成為繼西方發達國家之後,在中等發達水平上真正跳出“環境庫茲涅茨陷阱”(指一國生態環境質量受到各種因素影響,遲遲未能逾越“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頂點的現象)的國家,從而在實踐上走出一條全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酷玩實驗室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