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前段時間,“為什麼空巢青年越來越多”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

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空巢青年,指的是離開親人獨自居住的單身年輕人們。他們很多背井離鄉,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

據民政部資料顯示:

“2018年我國的未婚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9200萬人。”

“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五穀不分……”

這是網路上對“空巢青年”的調侃,卻也是不少在外漂泊的獨居者的真實寫照。

人民智庫釋出的調查資料顯示,絕大多數“空巢青年”是主動選擇獨居的。

“想有自己的隱私空間”而選擇獨居的佔比47。5%;

因“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別人不同,不想受到他人影響”而獨居的佔比39。2%;

選擇“一個人生活很方便”和“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單純地想體驗獨自生活”的“空巢青年”分別佔比33。5%和32。2%。

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或許獨居夾雜著一些無奈,但“既來之則安之”。

既然選擇了獨居,我們就應該把一個人生活的空間、時間都變得美好。

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在綜藝《我要這樣生活》裡,周筆暢首次曝光了自己的獨居日常。

已經獨居超過15年的周筆暢,在節目裡自嘲“應該沒人比我更長了吧”。

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早晨醒來的周筆暢,坐在沙發上伸了一個懶腰,就開始給家裡的各種鮮花換水。

忙完花花草草,接著給自己做早餐,早餐並不算精緻,但是絕對用心。

先用咖啡機煮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再認真給咖啡拉個花,配上一碗牛奶燕麥粥。

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早飯過後簡單收拾下,去超市採購。

她給自己安排的營養午飯,看起來簡單,但嚴格遵守科學配比,絕不隨便糊弄自己。

一個人住也不敷衍每一頓飯,認真對待自己,就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節目播出之後,周筆暢的獨居生活獲得了不少網友的好感。

隨後,她也在自己的微博裡寫道:

其實以前的我也經歷過新手青銅時期,也一直在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

但不管家裡是衣服隨處亂扔推成山,還是一切歸置得井井有條,家始終是讓我覺得最舒服放鬆的地方。

一個人生活,並不孤獨,反而很自由

正如這句話所說的:“如果我們在自我之外尋找樂土,那我們的內心就不會擁有樂土。”

快樂,永遠源於自我的體驗。

看似冰冷的獨居生活,也給我們一個機會,發現自己真實的需求,滿足自己最想要的幸福

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以下3條建議,希望能給正在獨居或想要獨居生活的你一些幫助。

① 接受孤獨,學會有趣地獨處

獨居生活所要面臨的,首當其衝就是孤獨。

人們把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等等許多行為分成不同程度的孤獨。

似乎沒人陪伴,就等於孤獨。

但群體性孤獨告訴我們,即使人群喧囂,當人們各自專注於網路社交時,面對面的我們本質上依然還是孤獨的。

因此,學會獨處,並讓獨處的時光變得有趣,是值得去踐行的。

梁曉聲說:

知識給予知識分子之最寶貴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為有了思想的能力,無論被置於何種孤單的境地,人都不會喪失最後一個交談夥伴,而那正是他自己。

自己與自己交談,哪怕僅僅做著一件在別人看來什麼也沒做的事,他就足以抵抗很漫長的寂寞。

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聆聽自己的聲音。

一本書、一杯茶,就可以構建出一片有趣的天地。

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②強化正常的自我傳播,強化內省

自我傳播,是指個人不以交際為目的的內部資訊處理的活動。

簡單來說,就是自己與自己溝通交流。

比如寫日記、拍Vlog等,都是自我傳播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自我傳播是其他傳播的基礎,也是自我認知的思維過程。

在日記中反省自己,這種內省,是人們對自身的一種反思,是自我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的內省只是短期,以解決當下面臨問題為目的,這隻能稱為“內省式思考”。

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實際是要把內省,培養成為日常的、長期的自我反思習慣,具有明顯的長期性和連貫性。

獨處的環境,給了我們更有利的條件進行自我傳播,一旦養成習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加速我們的成長。

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③整理生活的全部,追尋生活意義

《斷舍離》一書中,分享了這樣一個觀念:你的房間,就是你真實的心境。

整理生活,其實也是在整理人生,整理自己的生活態度。

很多人都會有“亂如麻”的時刻。

髒亂的房間,堆滿了各種各樣的雜物,早上著急得連一雙匹配的襪子都找不到。

繁忙的工作,在各種會議、指標、應酬之間周旋,到最後卻可能成了“有一種叫瞎忙”。

滿當當的生活,在家務、人情關係之間拉扯,日復一日筋疲力盡……

整理的目的,就是為了“有序”,停止那些困擾我們的混亂。

讓生活變得有序,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有序。

因此,從最基礎的整理包包、整理桌面、整理房間,到整理電腦和手機中的檔案、郵件、訊息,再到整理大腦中不斷流竄的想法,以及人際溝通的表述,都在整理範圍之列。

有人說,整理哲學,其實是放棄哲學。

雖然整理並不完全等於放棄,但也包含了這一點。

根據整理諮詢師近藤麻理惠的統計,截至2015年,她的顧客們共運走了兩萬八千個垃圾袋,估計丟掉了一百萬個以上的物品。

這個資料,還在不斷上升中。

許多人的混亂,是捨不得丟棄所造成的。

近藤說,“

整理房間之後,才能發現心中真正的渴望

。因為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的根源,即使時過境遷也不會改變。而且,整理絕對能幫助你發現這個根源。”

我想,這一過程,也就是尋找、發現自己生活意義的過程。

經過判斷、抉擇,留下自己最捨不得的東西,就是我們最需要、最具意義的事物。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周筆暢獨居15年,9200萬空巢青年引關注:一個人生活,雖孤獨但過癮

在無人干涉、無人打擾的狀態中,我們更容易和自己面對面,找到內心深處的自己。

獨處的時候,我們可以在書裡、電影裡找到自己的知己,觀察不一樣的人生;

我們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佈置房間,發現生活的小確幸;

我們還可以開啟一項從未挑戰的計劃,培養對自己切實有用的技能……

獨處時我們可以做許多有趣或有益的事情,收穫大大小小的幸福。

自洽的生活,是在不斷地自我探索和實踐中得到的

共勉。

本文部分圖片基於CC0協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