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速到高質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交出“高分”答卷

從高速到高質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交出“高分”答卷

強勁活躍增長極、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現代化引領區、改革開放新高地……在11月6日舉行的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高度評價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年來取得的出色成績。

一體化發展跑出“加速度”

“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比重從2018年的24。1%提高到今年三季度的24。5%。”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4日在國新辦釋出會上指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三年來已取得重大成果,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以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的原點為例,過去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交接處是有名的“三不管地帶”,發展緩慢。如今,示範區的新地標——總投資290億元的水鄉客廳專案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將打造成為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地、跨界融合創新引領的展示區、世界級水鄉人居典範的引領區。

滬蘇浙交界地的蝶變,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與此相印證的是,由新華社中國經濟資訊社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研發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顯示,2020年最新一期指數為178。90點,自基期(2010年)以來年均複合增速達到5。99%。新華社上海分社副社長張小軍表示,該指數創新性地構建了區域宏觀發展和城市流量監測兩個層面的測度體系,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程序提供了一把“數字標尺”。

從高速到高質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交出“高分”答卷

“長三角一體化的程序需要進行量化測度和評價”。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表示,希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起到“溫度計、風向標”的作用。

制度創新共繪民生“幸福圈”

截至2020年底,長三角高速鐵路營業里程超6000公里,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佔比86。1%,平均水質優於Ⅲ類水佔比81。43%,每千人擁有4。81名衛生技術人員,每10萬人中有18416人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均優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一系列指標的背後,是長三角城市群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起步,在公共服務、生態治理、協同立法等各方面實現了“同頻共振”,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吳越建議,繼續強化長三角地區的系統化戰略佈局,突破行政區劃壁壘和體制機制掣肘,制定跨省域的規劃建設導則,如制定長三角統一的戰略規劃、用地規劃、人口與產業發展規劃等。

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成立兩年多來,已推出兩批八大類73項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形成了一批可向長三角乃至更大區域推廣複製的經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鄭德高建議,在示範區國土空間規劃中,聚焦“有限目標”、著眼“關鍵行動”,既有具體專案一事一議制度的彈性,也有整體框架性協同治理制度的約束,在不斷實踐中推進跨區域協同創新治理。

科技創新共同體加速推進

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使命。資料顯示,長三角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長期佔據全國總數三分之一左右。今年釋出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加快構建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全面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大力推進科創和產業融合發展”。

在昨天的論壇上,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齊紅、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主管合夥人張立鈞分別從金融、產業鏈和統一平臺等方面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