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每個月的月初,我們都會看到跑分機構公佈的“上月跑分排行榜”或者“新機流暢榜”這樣的榜單。它們依靠一堆數字密密地排出十臺二十臺機器的名單,加上一些引數的簡單標註,就成為一些看重資料的網友評價一款手機好壞的依據與談資。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跑分的資料竟然能匯成月度的排行榜,它真的這麼重要、這麼有意義嗎?

坦白說,還真的挺有意義的。當我們的手機或者電腦啟動跑分程式,跑分軟體就會以其內建的演算法和模擬使用場景來對我們的裝置進行各項針對性的測試,比如在需要計算處理器顯示能力的時候啟動一些渲染內容來模擬遊戲的啟動、在需要計算手機記憶體速度的時候進行模擬的讀寫等。

在一整套測試下來後,跑分軟體就會自動將這些資料進行整合,並形成一個名為跑分的分數。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安兔兔測試裡的兵馬俑、笑傲江湖等介面相信大家都見得多了

既然是模擬測試,那麼最後我們得到的這或高或低的跑分自然也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產品本身的體驗,從一般的狀況來看,往往“跑分高”就會等於“效能好”,進而能推匯出“流暢”、“耐用”這樣的結論。如果你比較細心地去對比小項的資料,有的時候還能分辨出同系列產品的高配和低配,為自己的購機多一份靠譜的參考。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你們猜猜這是哪款機型的跑分?

這種“跑分高就是好”的觀念,曾經引領著不少產品在跑分的路上一路前進,引發過一場場關於跑分的“競賽”。甚至跑分這種線上的工具,還一度普及到了線下門店,在一些品牌的銷售員培訓裡,還會有關於跑分的培訓題目,要求線下門店的員工記住這些 XX 萬的分數。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某“線下”機型的培訓裡就有關於跑分的內容

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跑分的數字經歷了幾度“膨脹”,一些中低端的機器也能跑出二十多萬、三十萬的跑分以後,其實這些機型跟旗艦的日常使用效能差距就已經不大了,一味追求高分就更像是一場數字遊戲。所以後來廠商們不再只滿足於跑分、而是開始引入其他越來越多、越來越細的引數,跑分也就逐漸成為了“相比之下不那麼重要”的一項指標。

但即便如此,我們依舊能在不少的產品營銷或者產品評測之中看到跑分的成績,並有針對這些跑分成績的解析與評價,顯然跑分還是很重要的一項參考指標。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最近釋出的 Redmi Note11 系列就有關於跑分的營銷內容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儘管跑分的確是一項好用的工具,但對於數碼圈以外的一般使用者來說,這一串數字總是讓人云裡霧裡,讓人摸不著頭腦——我只是想知道這手機好不好用,不是想知道這手機的什麼跑分數字能有多大呀!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把跑分資料扣出來之後做成純資料的簡陋表格,能看明白的人就少很多了

還真別說,這種數字的把戲還真是隻多不少,如果大家不能理解我所說的“雲裡霧裡”是什麼概念,你可以把自己看到“一塊 100g 的巧克力熱量為 589 kcal”這一資訊的感覺代入進去——對,這是個好像很高的數值,但我真不知道它有啥意義,而且我也不打算知道它有什麼意義。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你會先想到口感味道還是熱量的數字呢?

以引數來衡量體驗,這的確很有意義,它能把原本無法線上接觸到的真機體驗以一定的形式化為資料,讓我們隔著螢幕就能感受到產品的優劣。但它也存在著它的弊端——如果單純地強調資料,就會偏離我們“方便了解手機”的初心,讓它形成一種“黑話”,只有少部分的圈內人才能看懂。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這種現象除了在數碼圈網友們討論中廣泛出現,還逐漸“滲透”進了廠商宣傳的話術裡,甚至已經幾乎成為了一種主流,讓其他部分的配置也逐漸變得“引數化”起來。比如拍照,廠商們除了會宣傳自己的數千萬乃至上億畫素,還會宣傳感測器的感光面積大小;比如續航,廠商們會擺出一個四千餘、五千毫安時的電池資料,還會告訴你自家的 XX 瓦快充到底有多快;比如流暢度,廠商們會告訴你自己的螢幕重新整理率、觸控取樣率有多高……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iQOO Z5 的引數宣傳海報甚至能拼接成一張長圖,挺有意思的

不是說這樣不好,只是說這種操作有利有弊,利的當然是幫助了一部分網友更方便地接觸到手機的資訊,而另一方面,在這種越來越注重資料的氛圍裡,我們這些數碼圈的“機友”也在無形之中築起了一度名為“引數解讀”的高牆。

這堵高牆的出現,讓原本目的是“

讓大家更輕易地理解體驗

”的引數描述變成了數字遊戲。放眼望去,圈子裡盡是屬於圈內人才能看懂的資料,圈外人只能被攔在牆外,看著圈內的熱鬧,自己卻摸不著頭腦,就像是你想給女友買個口紅,卻只能看著一個個複雜的色號發呆。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這是迪奧 Dior 一款口紅產品的介紹截圖

不過這種狀況又是難以避免的。在網路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註定會有更多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更多地接觸到新產品,無法接觸真機、難以真正體驗這一現狀也會日益凸顯;而引數論或者跑分論,就是針對這種現狀的一種無奈的解決辦法;而想要利用引數和跑分解決一部分尷尬,就會引發圈外人的尷尬。

如果用長遠的目光來看,或許我們得等到 AR、VR 等新技術成熟之後才能解決“線上感受一臺手機好不好用”這樣的難題,但到那時我們真的還會繼續使用智慧手機嗎?如果智慧手機在那個時候也不存在了,似乎這個問題也會因此消失——但想足夠模擬真實使用的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功能,似乎又還要等待很久。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比如在蘋果裝置上用增強現實看iPhone 13 Pro

可能這麼一說,會有不少朋友覺得遺憾,但這個事情其實也不是並沒有轉機。手機廠商們其實遠比我們想得多,雖然推動跑分宣傳的也是他們,但要說“如何描述手機好用”的操作,他們做得可比跑分只多不少。

他們其實為我們打造了很多模擬使用場景的資料,比如模擬真實使用的續航時長、快充充滿所需的時間、遊戲場景下的平均幀率、高強度使用下的溫度等等。這些模擬使用場景的資料,比起一個個跑分來說,無疑要更貼近真實使用狀況,哪怕是暫時接觸不到真機,也能透過手邊已有的裝置進行比對,這一點還是挺不錯的。

跑分的意義:是為了體現效能,還是在玩數字遊戲?

▲OPPO 的“充電 5 分鐘 通話 2 小時”標語就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

筆者相信,隨著行業進一步發展,廠商們能在跑分之外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全面的模擬使用資訊,從而幫助我們能更全面地在足不出戶的狀況下就瞭解到更多更詳實的資訊。不過雖然這種可以足不出戶感受機器的體驗很好,但筆者其實還是更希望大家都能走出家門,多感受一下真機的魅力和廠家的用心——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總不是壞事,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