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提供答案,而是賦予發現自己問題的能力

今天分享多年觀察到學員會經過的學習心路歷程的,但我這個觀察留到後面再說,先讓會南從一個學員的角度談談她自己學習的心路歷程。我們先看看會南怎麼說:

「下午在導師會,老師對於我們“框架”更深入地解析和提醒,勾起過去幾年學習的“心路歷程”,將一些體驗和心得記錄下來:

在跟隨林老師學習這幾年,時常會在一些場景中聽到老師的反饋“這個問題沒辦法回答”,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並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背後的涵義。

跟著老師學習幾年之後,現在深刻理解了這句話的涵義,並提醒自己也非常注意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在不瞭解同學企業真實運營情況的時候,輕易不敢給“建議”和“答案。

事實上學習這幾年的體驗是,企業經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因為不同階段不同場景,方法和工具的選擇都是不一樣的。

不是提供答案,而是賦予發現自己問題的能力

一旦我們“沉迷”於方法論,可能就容易掉進一個“坑”,這樣就被工具和方法“綁架”。

回憶學習初期的場景,也存在一個階段的“盲區”,就是對方法論的“沉迷”,每次都想將工具和改進計劃做得“大而全”,特別追求“完美”。

這種感覺就是很擔心漏掉了某些工具和方法,那麼現在回憶起來就是,那麼階段還不理解自己的業務邏輯,所以在工具和方法的選擇上就比較“生硬”,現在回頭覆盤看,這並不是效率最優的選擇,但是也是一個“必經之路”,只是我們停留在這個階段的時間有多長。

現在我們很幸運的是,目前201和106從L2C切入,直接抓到業務邏輯的現實和根本,這樣就大大縮短了我們被方法論“綁架”的時間。

當我們透過L2C的抓手能快速瞭解業務邏輯之後,就能透過方法和工具的選擇搭建起“合適”的運營框架,而這個運營的模型和框架是我們持續成長的“地基”。

跳過“複雜”階段,建立起運營框架之後,就像找到了企業運營的“Key”,這個時候看見運營框架的大局觀之後的直觀感受就是:簡單。

也想起老師的一句提醒:簡單的東西才能落地。對於運營框架的學習,走過一段從“複雜”到“簡單”的路徑,跟著下去還要不斷地動手,繼續從實戰中深度理解運營,將企業運營的“基地”搭建紮實。」

上面有一個關鍵詞是“必經之路”,就是怎麼解釋,大家還是會問一些“回答不上”的問題。

不是提供答案,而是賦予發現自己問題的能力

其實你說回答不上也不完全正確,要回答問題都不是問題,只要我聽到一個問題,我馬上搭起一個自己熟悉的場景,將問題一套上去,答案馬上出來了。

問題是學員是沒法用的,因為他的場景與我想的場景完全不一樣,這就是“說話不腰痛”。

過去幹了很多這種事,但完全沒有意識到我自己在“誤導”對方,而對方也沒有判斷能力,聽起來很有道理,我在自己的場景裡,當然也是說得“振振有詞”,對方就更加“膜拜”你了。

但這種做法現在回想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別人問問題是希望你能幫助他解決問題,他並沒有興趣“聽”你的答案,因為你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過去很多這些“問答遊戲”都是雞跟鴨講,完全不同頻道。

不是提供答案,而是賦予發現自己問題的能力

這些年領悟到一件事,我們不是給學員提供“答案”,而是賦予學員“發現自己問題”的能力。

只要學員能發現自己的問題,我相信他們會想出比我們更合適的解決方法。當然挑戰就是學員通常都沒有這個耐性,兩下子沒有找到答案就到別的地方找,就是這樣也是沒有辦法。

我還是需要堅持這個做法,因為不負責任給方法我做不到。如果大家對我們的做法有不同的想法與建議,歡迎拍磚。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