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05 | 冷鏈物流之痛:如何跨越“冷鏈標準”鴻溝

專題205 | 冷鏈物流之痛:如何跨越“冷鏈標準”鴻溝

公眾號 | itlaoyou-com

地歌網

者|韓志鵬

凌晨十二點,南昌美團優選的凍品供應商劉東,終於打包好最後一箱雪糕,但倉庫裡已經“空無一人”,劉東只能自己開車去送貨。

今年5月,劉東入駐了美團優選,在夏季為平臺供應雪糕,他還為此專門租了間新倉庫,專門供應社群團購的商品;從中午一點到下午六點,倉庫員工就開始從冷庫取貨、打包,再與司機核對送貨數。

常規工作日復一日,直到端午節這天。

“以前雪糕只需要放三塊乾冰,端午節突然要求放四塊,重量必須達到1500克,而且沒有提前通知”,突然的規則變化,一時間讓劉東也手足無措,端午節放假找不到工人,劉東只得親自回倉庫,將雪糕逐個拆箱,重新加乾冰。

端午節後,劉東仔細盤算下,新的乾冰重量規則,會讓自己的履約成本達到約20元,

“一箱雪糕放四塊乾冰,美團還要求用冷藏車送,成本高出一大截,我一箱雪糕也只賣50-60元。”

平臺對冷鏈履約的“高標準、嚴要求”,著實讓供應商苦不堪言。

反觀社群電商平臺,即使對供應商的冷鏈標準進行嚴格管理,但在整體規模趨於穩定時,平臺的冷鏈物流能力也成為“軟肋”。

最關鍵的,國內冷鏈物流基礎薄弱,而在前置倉、社群團購等新業態快速進擊下,平臺方、供應商對冷鏈本身的需求也在激增。

這一供需之間的矛盾如何平衡?而平臺能否跨越“全程冷鏈”的鴻溝?

冷鏈壁壘

不得不說,國內的冷鏈規模及使用率,還處於相對貧瘠的早期階段。

中國冷鏈委的資料顯示,2019年國內生鮮的總體冷鏈運輸率約為45。4%,果蔬的冷藏運輸率僅35%,“斷鏈”(運輸中無法做到全程冷鏈)率更是高達67%。

而在發達國家,生鮮產品的平均冷藏運輸率,超過90%。

2019年,國內的冷藏車保有量達到21。47萬輛,但也呈現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區域分佈特點,承擔全國70%以上農產品批發、交易,以及區域性農產品配送中心最多的中西部地區,反而最缺少冷凍冷藏設施。

冷鏈物流發展尚不健全,這也導致國內生鮮商品的平均腐損率達到10%-20%,而具備冷鏈直配能力的企業,可以將生鮮腐損率降低到3%-5%。

不過,冷鏈建設又談何容易?

冷鏈成本之高,在業內早已是共識,京東物流曾測算過一組資料:一萬平方米的常溫倉,造價約為500元;但同樣面積的冷庫,價格則高達上千萬元。

據《財經》方面的報道,普通常溫倉的造價約為400元/平方米,而由於冷庫需要配置溫控系統,造價往往在2000元/平方米左右。

而冷庫建成後,電費與運輸成本也會比常溫倉高出一大截;

武漢一位美團優選供應商就告訴地歌網,貨拉拉上正常的小麵包車,司機運費大約是一趟200-300元,但冷鏈車配送一次的運費,就高達500-600元。

從建倉到運營,冷鏈物流的高成本,就是平臺發展冷鏈的第一道壁壘。

對新興的社群團購巨頭而言,相比於自建冷庫,平臺也在尋找更優的替代方案——移動冷庫,而上海的蜂飛物流,就在為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提供移動冷庫裝置。

蜂飛物流的經理劉小召告訴地歌網,蜂飛對市場上的標準集裝箱進行改裝,配備可控溫冷機,一間移動冷庫的容積可達數千立方米。

劉小召表示,移動冷庫的優勢在於可流動,

“我們基本可以做到從產區或源頭工廠就開始預冷,商品從加工倉到大倉再到網格倉,全程保冷、不用拆箱。”美團、多多的中心倉及加工倉中,大多也使用這類集裝箱式冷庫。

但對蜂飛物流而言,和社群團購巨頭合作,話語權並不大。

“和巨頭合作的價格太低,蜂飛現在也和一些產地供應商合作,雖然訂單規模小,但風險也低”,劉小召坦言。

蜂飛物流作為冷鏈物流的中小服務商,產區供應商的訂單規模,基本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我們也要和巨頭長期談判,雙方都做出一定讓步,達成一個相對滿意的合作方式”,劉小召表示。

不過,平臺玩家要在冷鏈上“降本增效”,提升規模就是破局路徑之一。

近年來,得益於生鮮電商的快速發展,國內冷鏈物流水平也取得了長足進步;而在社群電商賽道崛起後,生鮮商品流通再次加速,自然也促進了冷鏈物流的建設。

以社群團購為例,去年7月成立的美團優選,到去年年底時的日均單量就超過2000萬件;另據地歌網獲悉,今年雙十一期間,淘菜菜也創下了日單量2000萬件的峰值。

況且,巨頭入局社群團購時,都將生鮮作為引流產品,而爆炸式增長的訂單量,也倒逼著冷鏈物流企業快速進步。

久而久之,隨著商品銷售規模擴大、企業發展時間延長,冷鏈物流的運營效率隨之不斷提高,成本也會逐步下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自今年6月以來,監管“降溫”社群團購,大舉的商品補貼不被允許,美團、多多在部分地區的單量出現階段性下滑,行業的整體訂單規模也處於短期低迷狀態。

規模波動雖是一時的,但最關鍵的,冷鏈物流面臨的難題,遠不止於“降本增效”。

“標準化”困境

早於社群團購之前,巨頭就已經佈局冷鏈物流。

以順豐為例,其於2014年9月推出順豐冷運;到2019年底,順豐冷運擁有23座食品冷庫,以及273臺冷藏車;另據2020年財報顯示,順豐的冷運業務收入達64。97億元,同比增長27。53%,位居行業前列。

與此同時,截至2019年12月,京東物流共擁有13個冷鏈倉;而盒馬目前也在全國建成3個產地冷鏈倉。

不難理解,傳統電商的高速發展,推動巨頭企業強化自有的冷鏈物流體系;但巨頭之下,各地區的中小履約方、凍品經銷商,反而構成了中國冷鏈物流的主力軍。

武漢一家多多買菜的凍品供應商就告訴地歌網,自己不僅是某雪糕品牌和涮肉卷的本地經銷商,也可以提供第三方的社群團購履約服務。

這位供應商也向地歌網展示了自己的價格體系:

配送一箱雪糕,乾冰價格2。4元(三塊,重量約800-900克),泡沫箱2。1元,膠帶費用0。2元,打包費一件4。5元;另外,冷庫使用的租金為4元/天/平米,冷藏車配送一趟為450元。

看似價格體系標準化,但區域型的冷鏈服務商,往往是“魚龍混雜”。

有冷鏈物流的行業人士告訴地歌網,國內的冷鏈物流缺乏規範的作業標準,正規冷庫需要區分三到五個溫度段,但大量服務商的冷庫會存放數十種產品,甚至司機為節約成本,會在運輸途中私自關閉冷鏈車的冷機。

“我見過最簡陋的冷鏈配送,就是直接用軍大衣蓋著貨物筐,再用常溫車配送。”上述行業人士說。

除運輸環節外,國內的冷鏈物流在“預冷”環節也並不成熟;所謂預冷,就是指生鮮及農鮮產品在源頭端就必須進行適當降溫,以保障運輸過程中的鮮度。

對於國內的“預冷”措施,菜鳥物流的合作方馴鹿冷鏈市場部朱志輝曾向媒體透露,

目前國內並未規定應該由誰來做食品的質檢和預冷,但國際趨勢是由冷鏈公司負責。

國內缺乏大型專門的冷鏈公司,但最重要的,是缺乏冷鏈標準。

在海外,農貨種植及畜牧養殖的源頭,往往是大型農牧公司或農場主,他們的訂單規模巨大,冷鏈公司也願意為源頭供應商提供服務。

同時,海外農鮮產品的流通鏈路短,這也進一步降低了冷鏈成本。

反觀國內,從農鮮產地到消費者,產品往往要經過產區供應商的產地倉,在運輸到銷區農貿公司的銷地倉,再經過一級、二級批發商,最終到商超或農貿市場的儲存地。

冷鏈物流在流通中被層層分割,平臺難以對全域性鏈路進行標準化把控,“全程冷鏈”更是不易實現;而冗餘的流通環節,自然也提高了平臺的冷鏈成本。

一項資料曾指出,發達國家的冷鏈利潤率可以達到20%,但這個數字在中國只有8%。

行業高度分散、產區供應商實力不足、流通環節冗長……多重因素共同造成中國冷鏈低利率的現狀,而目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在現行的流通環節中制定合理標準,甚至最終改變現有的冷鏈及供銷體系。

今年8月,商務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九部門聯合制定了《商貿物流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年)》,行動計劃提出了加強冷鏈物流、推廣使用移動冷庫等新型冷鏈裝置、提高城鄉冷鏈設施網路覆蓋水平等一系列舉措。

國家宏觀政策之下,社群團購也在探索鼓勵冷鏈物流的建設;多多買菜就在今年夏季來臨前,為團長提供各類“砍單免費買”的冰櫃,並且為願意配備冷庫和冷藏車的網格倉,提供無息貸款。

由於社群團購在履約端採取“社會協作”模式,平臺在冷鏈端吸納了大量合作方,如果社群團購的單量能保持穩定增長,平臺也有機會倒逼冷鏈服務商提升效率、改進標準。

當然,要跨越冷鏈標準的鴻溝,還需要政府、網際網路平臺多方共同發力。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東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