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馬學民|董父鬷川之濱養“龍”

董父鬷川之濱養“龍”

在史籍記載中,最早見到關於“龍”的文字記錄是在菏澤市所轄的古雷澤水域——古菏澤。上古時候,菏澤市境內有雷津、大野澤、孟渚澤、菏澤和濟水、濮水、沮水、澭水、丹水、菏水等。這“四澤六水”成了北方巨型灣鱷的最佳生棲之地。

《山海經·海內東經》曰:“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首,鼓其腹則熙。”據氣象專家竺可楨考證,秦漢以前,長江以北的氣溫溼潤,比現在平均高2—3度,大象、巨鱷盛產北方。四澤十水之中就生存大量水陸兩棲動物北方灣鱷,每逢雷雨,狂叫長嘯,先民不知,尊為雷神,也即神龍。鱷為兩棲,人居水邊,鱷成為先民生存的大敵。

先民在敬畏恐懼中與巨鱷共生存。殺鱷食肉以強身,取皮做鼓以揚威。考古發掘出六千年前的鱷魚皮製作的鼓就是證明。《左傳》記載堯舜時,顓頊裔孫董父在定陶鬷川(zōng chuān)為帝舜養龍而被封為豢龍氏的事。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董父所豢養的龍,是不是馴養鱷魚呢?舜帝封董父為鬷川侯。我認為還不能夠斷定是所養的鱷魚(中華鱷)、大蜥蜴一類爬行動物。而與水有關的動物,則有“鱷龍”、 “魚龍”、“龜龍”。而依據出土有巨型鱷魚化石,則為鱷龍的可能性比較大。

鬷川,在今定陶縣東北菏澤之濱(今佃戶屯街道和陳集鎮一帶)也,擾龍,即訓養“龍”即鱷魚也。以上是說一個叫董父的人非常善於飼養訓練“龍”。帝舜立國子陶,就把董父賜姓為董,封為豢龍氏、命他在菏澤之濱鬷川這個地方為部落養鱷魚,直至舜整個執政時期都在飼養。

直到唐代《元和郡縣圖志》還稱菏澤為龍池;城西的水澤被稱為“龍湫池”,雷澤亦被史書稱為“龍澤”。不光在定陶,《濮州志》也記載鄄城有豢龍井。看來舜時還大量養鱷。養龍一方面是食肉,但主要是為祭祀儀式用。商周時的鬷夷就是董父的後代。到了夏朝的第十二代國君孔甲時,又有帝堯的後代叫劉累的也學會訓養鱷魚之術,專為孔甲服務,並賜氏御龍。後因訓養不善,龍多死亡,劉累遂亡於他鄉,更姓為範氏。

《左傳》所記,使我們知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堯舜禹時代,確曾有豢養和訓練龍的專業人員。他們具有訓鱷的知識、經驗和技術,深知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能使龍馴服馭使。專門為部落酋長服務,主要用於祭祀和揚威。今人祁慶富先生考證,豢龍即養鱷,是十分正確的結論。菏澤諸澤水系中產鱷魚的最後記載是《後漢書》載“延光三年,龍兩見濮陽”,又載“龍見於句陽”。句陽,漢時句陽縣,今菏澤市牡丹區小留鎮之東北楚莊一帶。其縣域範圍東北轄雷澤西南水面:濮水、句水上游通濮陽。說明在東漢末年,雷澤水系中還有鱷魚的存在。

「青未了」馬學民|董父鬷川之濱養“龍”

作者簡介

馬學民,大學學歷,曾任中共菏澤市開發區工委機關報《今日開發區報》總編,山東省散文學會、菏澤市作家協會、菏澤市民俗學會、菏澤市儒學研究會會員。2012年主持編寫《丹陽志》,著有《春華秋實》《菏澤開發區史話》,主修10卷本《開濮曹徐馬氏族譜》,參與編寫《曹州國考名士集傳》《曹州文壇集傳》《曹州知名將士集傳》《菏澤開發區社群概覽》《百村記憶》《菏澤市開發區志》等十多部。作品入選《膠東散文十二家·馬學民卷》。2021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首屆“青未了散文獎”獲得者。

「青未了」馬學民|董父鬷川之濱養“龍”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