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五十九「風樹之嘆」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歷史典故。

【典出】:《韓詩外傳》:“皋魚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典故】:春秋時,有一次孔子帶了一群學生出門去。走在路上,聽到前面傳來一陣哭聲,很是悲傷。孔子對趕車人說:“快點趕上去,看看是什麼人在那裡哭泣。”

他們走近一看,正在哭泣的是一個鬚髮斑白的老人。

歷史典故五十九「風樹之嘆」

孔子問他:“先生是誰?為什麼在這裡哭?”

老人回答說:“我叫皋魚,因為想起平生的三次重大損失,所以傷心痛哭。”

孔子又問:“您的三次重大損失是什麼?”

皋魚說:“一是我年少時就外出求學,父母很早就雙雙去世;二是我自命清高,立志不為昏君做事,如今年老卻一事無成;三是我原有不少情誼深重的朋友,但卻中途斷絕了與他們的友情。現在我想起這些,心潮難平,就像是樹木想安靜下來,怎奈風要吹個不停。我想盡孝奉養雙親,他們卻過早去世。想到人的年齡一去不復返,雙親死後永不再相見,我實在悲痛難忍。從此,我要與這個世界永訣了。”

歷史典故五十九「風樹之嘆」

說罷,皋魚便如枯木一般呆立不動,孔子仔細一看,原來他已經氣絕身亡。

孔子立即告誡學生們要記住皋魚的教訓,馬上就有十幾名學生告辭回家去侍奉父母。

【典意】:“風樹之嘆”表現孝道,或感嘆對父母未能盡孝;又用“樹欲靜而風不止”形容本想保持寧靜的心態,但卻有某事影響人的情緒,使人心潮難平。

歷史典故五十九「風樹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