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展有感:電汽化時代,高階品牌不是軟硬體堆出來的

廣州車展,珠江邊上的琶洲會展中心再次人聲鼎沸。

新車型、新規劃、新想法、新品牌以眼花繚亂的方式呈現。

這其中,電動車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8155晶片、L4級自動駕駛、續航超XX公里、算力等名詞成為這些純電SUV、MPV和轎跑統一要展示的部分。

廣州車展有感:電汽化時代,高階品牌不是軟硬體堆出來的

在一眾電動車中,傳統車企的電動車尤其值得關注。

之所以這麼說,是傳統車企做的電動車還差點意思,沒有擺脫燃油車的造車理念,如在燃油車領域呼風喚雨的賓士、寶馬和奧迪,他們旗下的電動銷量平平,誰能想到賓士純電EQC月銷才

1000

多輛,而名不見經傳的哪吒一個月都能賣七八千臺了,原因可以用一個詞形容,

缺練

在傳統車企的電動車戰略中,上汽、東風、北汽等汽車集團以高階品牌為突破口,此次高舉高打策略能否成功值得關注。

這些高階品牌既承載了一家車企在電氣化領域自主探索的任務,也承擔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形象的重託。上述想法不難理解,旗下合資企業扛著這些汽車集團,自主品牌依然是打邊鼓,最典型的是北汽,如果沒有賓士,估計活的不比華晨強多少。

在如此背景下,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東風嵐圖、上汽智己等品牌陸續誕生,產品也相繼或即將上市。一汽打造了高階品牌紅旗,產品型別囊括電動車,但目前聲量很小。

與此同時,自主品牌陣營的長城和吉利也推出了自己的高階電動品牌,沙龍和極氪。

廣州車展有感:電汽化時代,高階品牌不是軟硬體堆出來的

歸納一下,上述高階品牌產品有很多共性。

首先是產品很NB。

硬體方面,產品搭載大量晶片、感測器,配備多顆雷達,甚至是多顆鐳射雷達,支援5G技術,續航六七百公里甚至更高;

軟體方面,與華為、百度、騰訊等頭部科技企業合作,車機系統不但快而且功能豐富,高精地圖、語音控制是標配,自動駕駛至少是L3級等;

第二個共同點,這些高階品牌產品定價都不低,

售價在30萬到40萬元之間,有的車型頂配版甚至要是四五十萬元。相比其旗下自主燃油車產品,價格高出的不是一點半點;

各家企業集團同時發力電動車,是看好電動車的發展前景,其實是沒辦法的辦法,燃油車領域趕上頭部合資品牌可能性越來越小。

從定位和產品價格區間衡量,上述這些產品主打的中高階市場,和蔚來、高合等造車新勢力將短兵相接。

這些品牌中,極狐車型上市最早但市場反應一般,目前月銷量應該還沒有到1000輛;今年年中上市嵐圖個頭大,月銷剛剛超過1000輛;極氪剛開始交付、智己L7還未上市、阿維塔和沙龍品牌剛剛亮相。目前還無法從銷量判斷這些品牌能否成功,但對手們卻在加速跑。

這些高階品牌的主要對手是特斯拉、蔚來、小鵬和理想這幾家造車新勢力,高合上量後也是繞不開的。

傳統車企打造的高階品牌想在市場立足,至少要比肩這些品牌才有可能。目前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月銷超過1。3萬輛,領頭羊的地位一時難以撼動,即使負面新聞纏身,但還是被高看一眼;小鵬、蔚來和理想月銷平均在八九千臺,而且新款車型將陸續上市,蔚來ET7、小鵬G9都已經亮相,競爭力只會增強。

如何趕上,唯一的辦法是產品與市場需求匹配,才能被消費者認可。從紙面上看這些產品非常棒,但車輛上市後能否實現如宣傳的那麼厲害,還需要把時間線拉長來評價。

廣州車展有感:電汽化時代,高階品牌不是軟硬體堆出來的

大多數事情,口吐蓮花易,做起來難。

其實,這些高階品牌還有一個共性,從亮相到第一款車型上市時間都很短,嵐圖也就1年多的時間,沙龍還不到1年,阿維塔也是差不多。

在燃油車時代,一款車型從立項到上市一般需要五六年的時間,電動車雖然沒有了發動機、變速器等複雜的機械部分,但造型、車身、底盤、內飾、三電系統設計和匹配都需要時間,路試、驗證也需要時間,一般來說要3年左右。

當然不排除企業在之前做個足夠多的技術儲備,品牌釋出只是其中一個時間節點,不是產品研發的起點,如果這樣說明企業具有非常好的前瞻性。

這個可能性是有的,但感覺不是那麼真實,是否如此,產品上市後就能看出端倪了,倉促上陣和“蓄謀已久”是不一樣的。

還有一個要說的,這些高階品牌堆料都很足。

如沙龍的機甲龍宣傳稱搭載4顆鐳射雷達、華為加持的全場景駕駛系統、800伏高壓充電、充電功率400千瓦,0-100公里/小時加速時間為3。7秒。特別需要說明的是,4顆雷達是鐳射雷達,不是普遍裝備的毫米波雷達。

看到這些描述,第一時間想到什麼,這是一輛非常牛的車。

但,資料能說明很多東西,也有說明不了的地方。

廣州車展有感:電汽化時代,高階品牌不是軟硬體堆出來的

一款車要有靈魂,特別是電動車更是如此,簡單理解靈魂是車要有自己的性格,賦予的只是一部分,呈現出來的才是重點。

特斯拉之所以是特斯拉,是其對科技的執著與探索,產品呈現出領先一步的特徵,並保持領先的位置,而不是標榜裝了幾個雷達、效能資料如何厲害。

所以說,用一堆頂級的硬體和軟體堆不出來一款好車,如何讓這些頂級硬體與軟體協同併發揮最大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像沙龍這樣的品牌有這個能力消化這些頂級硬體與軟體嗎?

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如果一家企業連車身造型都是模仿模仿再模仿,指望它在更需要技術的地方有很強的能力,有點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