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1萬就送電動車一輛,銀行為何如此“大方”?有套路嗎?

存款1萬元就給一輛電動車,這其中究竟有無“套路”?僅僅是因為銀行“大方”?

這種“存款”送電動車的攬儲方式確實存在,但是作為業內人必須敬告廣大儲戶一點:

銀行“存款”形式多種多樣,存款前一定要認清楚你購買的“存款”究竟屬於什麼類別,否則糟心的只能是自己!

存款1萬就送電動車一輛,銀行為何如此“大方”?有套路嗎?

存1萬就送電動車,其中的邏輯到底是什麼?

經常到銀行存款的朋友可能對銀行贈送存款禮品的行為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贈送的一般都是價值較低的禮品,比如抽紙、購物袋、米麵糧油等,價值從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最多也就100多元。

存款1萬就送電動車一輛,銀行為何如此“大方”?有套路嗎?

然而,一輛電動車的價值最低也要千八百元,而且廣泛存在於六大國有銀行之一的郵儲銀行。既然是國有銀行,信譽方面自然沒得說,那麼是否一定值得去存呢?

我們不妨先算一筆“經濟賬”,按照當下1年期定期存款的市場利率,雖說定存利率已經市場化,但是結合當下利率來看,各銀行給出的1年期定存利率基本在2%-2。3%之間,相差不是很大。

也就是說,存款1萬元、1年期,到期後能獲得的利息在200元-230元之間,而一輛電動車的價值最低在千八百元,已經是正常市場利率回報的4-5倍。從貸款端來說,貸款利率最高不過6%左右,顯然銀行這麼做是虧本的。

也就是說,假設這真屬於“存款”的範疇,想必銀行的大門都會被儲戶爭相踏爛了,而且大機率輪不到普通儲戶來購買,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工作人員的親朋好友早就一個個的把電動車騎回家了,熱情恐怕比“擼茅者”有過之而無不及。

存款1萬就送電動車一輛,銀行為何如此“大方”?有套路嗎?

既然該產品不屬於“存款”的範疇,那麼這究竟是一款什麼產品呢?我簡單地解釋一下你應該就明白了:

首先,大家的思維別把銀行單純的定義為一家僅僅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從銀行“經營範圍”來說,銀行發售的產品大致包括以下幾大類:

既然該產品不屬於“存款”的範疇,那麼這究竟是一款什麼產品呢?我簡單地解釋一下你應該就明白了:

這裡所說的“存款”是嚴格意義上的“存款”,定存期限從3個月-5年不等,基本都是“整存整取”,或者“按月付息、到期返本”,當然也包括20萬起存的“大額存單”。但是無論是存款期限、起存金額如何存在差異,都屬於“存款”的範疇,說得再直白一點,這類“存款”都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約束和保障,單人在單家銀行存款本息50萬範圍之內都能無條件剛性兌付,即便是在破產清算的情形下。

第一,存款;

相較於“存款”,銀行理財最大的特點是“利率高”,但同時利率又並非是“固定利率”,而是“預期利率”,到期後的收益究竟幾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從發行人的角度來說,銀行理財又分為自己發行的產品和代銷理財兩大類,但無論哪種形式,任何銀行理財產品都不承諾剛性兌付,到底後不僅“利息”存在不確定性,本金也有虧損的可能,而且風險是客戶自己承擔的。

第二,銀行理財;

有心人可能會發現,有些銀行營業執照經營範圍一欄可能寫著“代銷保險”這一項,這就是所謂的分紅型保險,或者有的人也會透過保險公司直接來購買分紅型保險產品。正是因為“代銷保險”屬於銀行業務之一,所以可以透過銀行來購買到分紅型保險,銀行從中賺取到“代銷費”。但是大家要注意,如果從銀行購買分紅型保險,資金是不計入銀行賬目的,最終流向保險公司,這與“存款”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存款1萬就送電動車一輛,銀行為何如此“大方”?有套路嗎?

第三,保險產品;

按照當下定存市場利率來看,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此種產品並非“存款”,實際是一種分紅型保險。

那麼存1萬送電動車一輛,到底是不是“存款”的範疇呢?其中又有什麼“套路”呢?

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就有點過於天真了,因為保險產品相較於“存款”,有以下三個劣勢:

一是保險產品有一定的“封閉期”,在“封閉期”內,你是不可以將之前繳納的保費無故退出的,即便要退出,所退金額也將大打折扣,通常只能退70%、60%,甚至更低,這部分違約金足夠覆蓋一輛電動車的成本;

二是分紅險保險與銀行理財類似,底部也掛鉤一個專案,看似購買時給出的回報率很高,但如果專案執行出現了問題,到期後給到的回報率不會像先前那麼高,而且也存在本金虧損的風險,相較於存款產品的“固定利率”,風險無疑更大一些;

三是需要每年繳納一定的保費;分紅型保險一般都需要每年都繳納一定的保費,比如第一年交1萬、第二年

再交

1萬、第三年1萬,直至繳納滿5年,然後從第六年開始按月或按年連本帶息分期返還;倘若有任何一年不繳納,那麼就違約了,違約金高到超乎想象,完全能覆蓋1輛電動車的價值。

有人可能會說,保險公司的規模也很大,而且破產程式上也有嚴格的限制,即便是分紅型保險,送電動車也可以接受,簡直“賺大了”!

存款1萬就送電動車一輛,銀行為何如此“大方”?有套路嗎?

事實上前幾年我們這裡的某儲銀行也推出過類似的產品,打預留客服電話諮詢,接電話並非銀行客服人員,而是某眾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就是說最終這筆錢是流入了某眾保險公司的賬戶,銀行只在其中起到了“代銷”作用,從中賺取了代銷佣金罷了。

其實值不值得購買完全取決於儲戶自己,關鍵看自己對風險的偏好;

這麼說吧,分紅型保險預期收益率比存款高,但同時風險性又遠遠高於存款,如果你是追求高收益的儲戶,同時又是風險偏好者,那麼分紅型保險對於你來說是較為合適的產品,回報率更高一些。

但如果你到銀行存款僅僅是為了對沖一下通脹,對回報率要求不是太高,把本金安全放在首位,那麼就老老實實地買存款產品就可以了,完全沒有購買分紅型保險的必要。

另外,分紅型保險往往需要5年後、10年後甚至更長時間後才能分期分紅,這個過程中的不確定太大了,不是一般人能有耐心去等的。

那麼這種產品究竟值不值得購買呢?

存款1萬就送電動車一輛,銀行為何如此“大方”?有套路嗎?

那麼這種產品究竟值不值得購買呢?

作為曾經的銀行工作人員,見過太多在銀行辦理存款時,一不小心購買成銀行理財或者保險產品的案例,其中又以老年客戶居多。

說白了,這種產品只適合那些不差錢、偏好風險、對收益有更大追求的客戶。

其實很簡單,我教你一個辦法,對於任何期限的存款產品來說,是不需要客戶簽署任何形式的“風險揭示書”、“合同書”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協議”的,辦完存款之後,給到客戶手裡的或者是存單、存摺,或者僅僅是一張銀行卡,沒有其他形式的紙質材料;

但是,銀行理財、保險產品,在辦理時,永遠都會讓客戶簽署風險揭示書、合同、協議,要求客戶簽字的地方不是一兩個,最後拿到的回執是厚厚的一摞材料。如果是這樣,那你就要小心了,購買的產品大機率不是理財就是保險。

存款1萬就送電動車一輛,銀行為何如此“大方”?有套路嗎?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存款送電動車的邏輯,本質上不屬於“存款”的範疇,而是一種代銷的保險產品。

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如何區分存款和銀行理財、保險產品之間的區別?

有一些銀行出於利益的考量,在工作中會對工作人員進行代銷保險上的業績考核,因此誘導儲戶購買保險的現象還是很普遍的,如果你被誘導了,可以打電話向銀保監會投訴。

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如何區分存款和銀行理財、保險產品之間的區別?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

碼字不易,給點個贊、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