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對傳統節日興趣越來越淡,反倒興起了洋節?

為什麼人們對傳統節日興趣越來越淡,反倒興起了洋節?

洋節的興起,我們不能一味地去否定和批判,而是要分析洋節興起的根本內因,只有我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才能讓洋節漸漸遇冷,然後大家就會自然的選擇放棄。

可以說,洋節的興起,肇始於商業,然後在其推波助瀾的喧囂中,被一步步地放大了。我們可以看看現在的節日,除了法定的節日之外,其它所謂的節日,比如“情人節”“白色情人節”“雙十一”等等,無一不是商家搞出來的噱頭。對於商家而言,他們巴不得3天一小節5天一大節,因為節日是最好的促銷劑,他們可以玩出花兒來,商家一年當中幾乎都沉浸在節日的營銷氛圍當中。

為什麼人們對傳統節日興趣越來越淡,反倒興起了洋節?

大家不要小瞧商業的氛圍渲染,它具有極強的感染力,當你置身於形形色色的節日氛圍當中時,自然而然地就被帶入了情景,尤其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更加講究生活品味,也需要一些儀式感來提升生活質量,所以對節日的接受力是沒有太大抵抗力的,這也是洋節近些年興起的關鍵所在。

另外,從節日的文化和形式上看,洋節似乎更容易接受(說到這,大家先不要急)。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它賦予的意義很簡單,就一個字 “玩”。

為什麼人們對傳統節日興趣越來越淡,反倒興起了洋節?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對傳統節日興趣越來越淡,原因很複雜,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是節日的形式和味道變了。

其實和以前過節相比,現在物質上有了極大的豐富,可以說要啥有啥,但為什麼很多人都喊著沒有節日的味道了,很難找到曾經的“節日歸屬感”了呢?

以前過年四大事兒:穿新衣、吃好飯、壓歲錢、放煙花。現在呢,衣服時時新,好飯日日吃,小孩子也不缺零花錢,尤其是最有意思的過年樂子“煙花”,現在也不能放了。

二是為人情所累。

我們的節日,有一個永恆的主題,那就是“團聚”,小家庭團聚,親戚朋友團聚,同事同學團聚等等,不一而足,團聚自然避免不了各種各樣的“靈魂拷問”,而這些,或多或少都會觸痛一些人的自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再成功的人,也有不想被外人所道的秘密。於是乎,有很多人慢慢地開始牴觸過節。

三是有節日的壓力感。

過不過傳統節日,由不得個人選擇,不管你願不願意過,都必須面對,哪怕是被動參與,你也要接受,要提前做好預算,準備各種節日物品,準備到誰家串串門,這既是一種經濟上的負擔,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壓力,這也是大家現在喊過節累的根本原因。

相對來講,洋節就沒有這麼多顧慮了,你願意過就過,不願意過就不過,沒人會要求你必須參與,這個完全取決於你個人的喜好,首先在心理上就比較輕鬆。關鍵是你不用費太多的心思,不用受累於人情世故。

為什麼人們對傳統節日興趣越來越淡,反倒興起了洋節?

從形式上來講,萬聖節具有遊戲性,更容易互動,這也是為什麼更受孩子和年輕人喜歡的原因,孩子們萬聖節扮各種各樣的怪物,聖誕節可以和聖誕老人捉迷藏,可以收禮物,這些情節都比較符合遊戲要素,所以更得孩子歡心。孩子是一個家庭的中心,只要孩子高興,整個家庭必然要主動地參與進來,所以洋節的習慣就這樣慢慢的被侵入了。

我堅持認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節日,能像中國傳統節日這般蘊義豐富,而且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個美好的主題,比如祭奠親友的清明,豪氣滿懷的端午,象徵團圓的中秋,美好喻義又皆大歡喜的新年。當然,正因為其意義的豐富性,被賦予了很多程式化的東西,因其莊嚴性,少了一些趣味性。

為什麼人們對傳統節日興趣越來越淡,反倒興起了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