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過度反思”中失去人情人性

摘要:跳出抽象的道理內卷,面向生活語境非常重要。如何防止過度反思?陳嘉映開出的藥方是,停下來,跟自己的經驗對勘,不能只循著道理去反思。跟不那麼好反思的人交談,多與人交流,用厚實的生存托起反思,否則反思會飄起來。我的理解就是,不要在網上就陌生的事跟陌生的人爭論,多面向生活,在生活的情境中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在抽象邏輯中陷入概念內卷。把抽象概念打成生活的碎片,把人當成具體的人,而不是符號化的抽象之人。

不要在“過度反思”中失去人情人性

 

吐槽青年出品

看到一個網紅學者的自述,覺得挺心酸。人與人之間將心比心的理解太重要了,千萬別在脫離常情的過度反思中失去人情與人性。

你看到的是賺錢大把,其實他連滾帶爬。這個學者常出現在各種節目和平臺中,講課、演講、影片很多,被認為是出場費最高的文學教授之一。人紅是非多,出場費高,自然就有人不滿,有人當面質疑他:你的課程很好,但是你這樣為了錢到處走穴,有一個文人學者的風骨和風範麼?作為知識分子,更應該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吧?這位學者在節目中無奈地解釋:我夫人得了肺癌,一盒抗癌藥51000塊錢,這是我幾個月的工資你們知道嗎?很多人批評我到處賺錢沒有文人風骨,可是如果丟了妻子,我要文人風骨做什麼?有一次,他回到家後發現妻子正嚎啕大哭,原來一顆藥掉在地上找不到了,一顆藥就是上千塊錢,太傷心了。他知道夫人不是心疼錢,是心疼丈夫這個年齡還為了妻子治病四處奔波賺錢。

聽到這個學者的講述,可能就明白那種站在道德高地的所謂“文人風骨”是多麼空洞,自以為尖銳的道德批判和“反思”是多麼無力。要文人風骨,還是治病救命?這不是一道哲學倫理題,不是脫口秀或吐槽大會的抽象辯題,在一個家庭的、具體的生命世界中,就是一個人的生命,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夫妻感情。不需要高談闊論,也無須什麼“深刻反思”“靈魂剖析”,本能是不惜一切代價去為妻子治病。何況,不偷不搶不騙,學者靠自己的本事講課賺錢,本就是很有知識尊嚴的事,沒有丟知識分子的臉。那種用抽象的“文人風骨”把文人綁架在貧困、寒酸、落魄的刻板標籤上,製造文人與財富的兩難,把“要命還是要風骨”變成一道非此即彼的二難選項,是對人的貶低。

倫理規範啊,性別意識啊,階層流動啊,文人風骨啊,總感覺公共討論中這種“大詞”太多了,背後是一種“什麼事都往抽象處內卷”的過度反思。陳嘉映教授在《走出唯一真理觀》中批評了當下社會的“過度反思”,他引用威廉斯的話說,無所不在的反思會威脅和摧毀很多東西,因為它會讓原本厚實的東西變得薄脊。他舉案說,一隻老虎撲過來的時候,我把老虎打死,這個時候我不是在捍衛一種價值,我是在捍衛我自己的生命,在捍衛我的身體。由於我們處在一個反思的時代,甚至是過度反思的時代,我們遇到無論什麼問題,都要上綱上線,從很高的理念層面上講出一番道理,但有些事情很基本,拉到很高的理念層面上來討論,反而越繞越糊塗,例如老虎撲過來,你首先是奮起自衛。我們並不是永遠都能夠靠對話溝通來解決爭端,所需要的就是赤裸裸的鬥爭。

妻子得了絕症,丈夫不惜一切代價拼命賺錢為妻子治病,這是人的本能,抽象的道理不能脫離這個基本的生活語境,不能不考慮人情常理。一個年輕人得了絕症,家人傾家蕩產砸鍋賣鐵籌錢治病,你作深刻反思狀,說什麼“面對絕症要坦然面對生死”“要意識到醫學的有限”“尊重自然規律、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等等,這種冷冰冰的、抽象的大道理,顯然也是碾壓人本、悖離人性的過度反思。

跳出抽象的道理內卷,面向生活語境非常重要。如何防止過度反思?陳嘉映開出的藥方是,停下來,跟自己的經驗對勘,不能只循著道理去反思。跟不那麼好反思的人交談,多與人交流,用厚實的生存托起反思,否則反思會飄起來。我的理解就是,不要在網上就陌生的事跟陌生的人爭論,多面向生活,在生活的情境中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在抽象邏輯中陷入概念內卷。把抽象概念打成生活的碎片,把人當成具體的人,而不是符號化的抽象之人。

“感動中國”的張桂梅校長曾在一檔專訪節目中表達了對“女性當全職太太”的鮮明反對。“你給我滾出去。家庭那麼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很多人把“支援還是反對全職太太”當成一個抽象的辯題,但這不是辯題,對大山裡的女孩來說,是殘酷的生活和命運。在抽象層面爭論“有無權利當全職太太”並沒有什麼價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裡泡一泡,在風中晾一晾,日曬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質感和生命的份量。

維特根斯坦也很反感“過度反思”導致的混亂,提出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問題,併為解決這些問題而痛苦不堪。對這種人,維特根斯坦說了一段常被引用的名言:一個人陷入哲學混亂,就像一個在房間裡想要出去又不知道怎麼辦的人,他試著想從窗子出去,但窗子太高;他試著從煙囪出去,但煙囪太窄;其實只要他一轉身,就會看見房門一直開著的。很多事情,反思反而搞複雜了,搞出很多偽問題,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製造了更多問題。學者塔勒布嘲諷過“布里丹之驢”:一頭又飢又渴的驢剛好站在距離食物和水一樣遠的地方,由於在先喝水還是先吃草這兩個選擇間難以取捨,它不可避免地死於飢渴。但,問題其實很簡單,這頭驢啥也不想,隨機地往水或食物的方向走了一步,問題就解決了。

你看雲時熱切,你看我時眼盲,人是萬物的尺度,生活之樹常青,保持跟常識、常情、常理、常人對話的能力,永遠不要讓對抽象道理、抽象概念的關心高於對人的關心。

不要在“過度反思”中失去人情人性

《時評中國3:用溫和的堅定抗拒冷漠》來了!分享對話的思維方法,與時代對話,對輿論水溫對話,與不同觀點對話,與人心對話。這是一本以“批判性思維去驅動寫作”的評論案例庫,也是一本貫穿著寫作方法的思想總結。以那些熟悉的時事去鍛鍊看問題的角度,去理解我們身處的社會,去駕馭寫作,驅動我們作為寫作人、應試人、公共人的表達欲。評論寫作不只是用於考試提分,或者在辯論和講理中處於優勢,也是日常溝通和公民素養很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