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憫,是人最低的良善

昨天和一個網友聊天,給了我這樣一個場景:

“如果當你,看到,一些被海浪衝到岸上的小魚魚們被人們瘋狂也開心地撿拾著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啊?”

測試一下我怎樣去看待,出於友情、不得不說,就有了下面的記錄:

這是網友說的記錄:“會心疼,這些小魚不小心地擱淺,卻迎來的是路人獲利般的心態,原本深潛海里的自己以為世界很溫暖可以容納一切,可是離開海洋擱淺的自己終明白陸地不屬於自己,那裡有著貪婪的人群,他們看不見弱小生命的不安,他們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小魚的生命裡。

憐憫,是人最低的良善

或許作為一條魚本應該明白這就是它的命運,可是在它們的世界裡,在未離開海洋的之前,它們相信世界是溫柔的,是美好的!每一個微小的生命體都有其選擇生存的權利,或許我們作為可以用情感來發聲的高階動物更應該明白我們和他們有著太多的相似,我們更應該保護它們,因為我們有著會哭會笑的情感”!

魚兒的淺擱許是在巧合的時間中遇上了巧合的海浪的遠遊,海浪消失了,魚兒隨著貪利的人們消失了,也許是海浪的無情,也許是魚兒的無奈,更許是人們的利唯,總之就有了在我們面前發生了的讓人感到遺憾的事情。

其實這就是自然中的無奈、無法、無可、無可為的唯可,憐憫是我們的本性,是我們對自然對自己應有的識知,什麼是珍惜,什麼是擁有,如果放棄了憐憫我們恐怕還不如馱著魚兒遠們的海浪,也許我們更應該怪責的是自然中生成的浪花,要不就不會有這幅悽慘的畫面、魚兒的淚水、人性的醜陋、魚對於水的恨、海水離開魚兒的孤獨。

也許吧也許,我們就不應該去看到這幅畫作,也許我們真的為自己該留份珍惜,世界畢竟不會按照自己的情緒去變化、去存在。

就像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一樣,而環境對我們來說何其不在又何曾相識,我們都希望有一個好的環境,那裡有異想天成,有欲可為欲而可為,可現實呢?現實常常把我們的夢都撕得粉碎,更不可能異想天成了!

憐憫,是人最低的良善

《圍城》裡有一段名言,圍在城裡的人想出去,外邊的人想進去,也許這就是人的某些個性吧!個性亦然,個性何然,個性中的共性才是真正的不可預知的替代了。

如果在這個時間點上,你幸好不在或沒有看見,也可以說你沒有趕上這個點,也許你內心的貪婪只有自己知道罷了,而真正達到忘我的又有何可呢?

一朵小小的浪花,一條小小的小魚兒,足以見證你我的共性,足以令人們汗顏,如何讓人們不再的貪婪,如何讓小小的魚不再這樣早早地就結束在一個無知的海浪中,也許給我們的改變確實不多,我們何其能地能讓大海無有浪花,何能奈得讓魚兒不趁著海浪不浪跡,我們唯可以做的就是不要讓自己貪婪的慾望在小魚兒亂跳奔中,伸出援手,給它一個迴歸大海的波濤,生存下來的條件!也許吧!這不是每個人的思成,但你、我呢……

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憐憫的心情,人皆有之,愛的路上,人人可為之,你的手,大家的手,就可以眾心齊,泰山移,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生活的空間,我們存在的理由都需要愛、愛心,如果我們都能夠在小魚兒落水的一瞬間輕輕地讓它迴歸大海,也許自然的和諧會如人期許的樣,海闊任魚躍了!

憐憫,是人最低的良善

千百年來的默然處之的習性,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我修為,也許更難改變,我們都成了習慣培養的習慣的人了,置身事外、置身事中其結果是可想而知而可能的結局。

我們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一切即得的結果,往往忘卻了那些曾經給予過我們的美好及美好中存在的一切,從未顧及它們的存在及存在的意義所能的地方,其實到頭來最受到的傷害還是我們的貪懶傷害了自己。

其實小魚兒太多太多了,海浪拍打沙灘的浪花是人力不可為的,即使人們不撿小魚兒,小魚兒也萬萬不能活下去了,它們的存在和一個個小生命的消失都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規則,撿與不撿都只是當時的一種心態,我們常常忽略第一時間面對陌生環境影響的改變適應的思維,習慣性地用已有的習慣去看待、接受和適應己變化了的改變,這其中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包含著或多或少地為了自己的生存環境對自身以外的東西的傷害,這種傷害也許是有益、也許是無益,但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大自然所能給予的一切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及意義。存在是合理的,存在就有理由,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存在的理由了。

憐憫,是人最低的良善

我們無需擔心小魚兒有多麼不幸,也無需替小魚兒傷心欲過,自然中就有自然的狀態、和諧及相處的規律,只是我們自己別忘了,憐是人們道德生成最底的心,憫是道德底線最後的要,良是人性的道德情操和守則、善就是內心深處的寬容、大度、捨得,慈愛才是人們所認識自己、瞭解他人、最最的感覺。

讓世界充滿愛,讓世界變得更加完美都需要我們自己來共同面對,在自然和諧中做一個自然、健康、快樂、對社會有用的人。許是我們共同的期待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