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吃苦的時候,選擇了安逸

社會那麼美好,誰都喜歡享受,但是過早的享受了不該屬於你的生活,後面的就會全部加倍地返還給你,不要過早的選擇了安逸,那樣只是害了你自己。

“錢多離家近”未必是好事

很多年輕人現在找工作,會把“錢多事少離家近”作為首選。卻不知道安逸的環境很容易使人成為環境的一個寄生生物,會被環境“招降”最後和環境合二為一,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換一句話來說,一個安逸的舒適的環境會造就一批懶散的人,這樣的人和溫室中的花花草草一樣,都是生命力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之前有一個人因為犯罪獲刑,到了監獄,由於刑期比較長,慢慢的他熟悉了這裡的規則,和監獄的獄友相處融合,對環境適應的很好,不過在裡面呆了大半輩子的他,突然聽到要出獄了,他是拒絕, 並想申請留下來做監獄的圖書館的管理員,當他不得不出獄的時候,他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恐懼,害怕面對新的環境,無法適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生活中,順境是,我們不憂,要保持有居安思危的心態,這樣才可以最大化地發揮一個人的潛能,反之,在逆境,我們不能放棄,要常懷在試一次,也許下一次,就是成功呢。

不要在吃苦的時候,選擇了安逸

立刻行動,不要害怕失敗

生活中會有一群人,他們總是會列出無數,完美的計劃,但是遺憾的事情,當他們把這些計劃設計好,並開始執行後,執行一段時間,發現遇見了一些困難,很快就開始放棄,然後去重新的計劃領一個。於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些人把大把的時間浪費在這裡。這樣的人初次見面感覺就是人才,而事實上呢,他們就是好高騖遠,手高眼低。其實,那些完美的計劃就是他們最大的敗筆,哪有那麼多完美,所謂的“完美”就是在行動中一點一點最佳化的。有了計劃就要馬上行動,在行動中最佳化。有失敗才可以更好地成功。

愛迪生做了10000次實驗才發明了電燈,當時有問他,如果你在第一萬次的時候還是在失敗了,那你怎麼辦,他回答,那麼我現在就不會在這裡了,會準備第10001次的實驗。

一個人在成功之前,會有很多的阻礙,甚至會有某一種程度的失敗,在這種失敗深度的打擊到人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放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選擇立即行動,很明顯上述的愛迪生就是後者,不然他也不會成為偉大的發明大王了。

不要在吃苦的時候,選擇了安逸

生活中,我們也許會遇見很多的舒適圈,也會有很多的計劃,這個時候,我們更多的是要明白我們的初心,在舒適區中也要學習,以免被淘汰,在有計劃之後,就馬上行動,不怕慢,就怕停,停一停,慢三里,不是我們常常聽見這樣的話嗎,有一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其實還有下半句,一個壞的開始是成功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