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海外精英回國發展,世道已變:我不想人到中年,那麼辛苦活著

點選右上角【關注】職業瓶頸導師趙默的頭條號,獲取更多職場轉型乾貨方法論

本文總計3840字,讀完約1.5分鐘,原創不易,請勿抄襲,侵權必究

曾經給一位遠居國外的技術管理者做瓶頸賦能支援,長期駐外工作令他倍感孤單,與此同時他期待不久將來回到中國,但是對未來一片迷茫,前來尋求幫助。

從他的初步溝通來看,他發覺自己回來希望非常渺茫,於是我問:“除了文化適應外,還有什麼令你感覺難度很大?”

他陷進了沉思,他告訴我:“我已經習慣了國外的生活,回國感覺好運很難降臨到我頭上,一想到這個我感覺頭皮發麻。

不知道你是否覺察出來,既然回國是必須的選擇,他除了文化以外,更多的是對自己不行的詛咒,也就是習得性無助。

今天,就讓我們聊聊這個話題。

1.為什麼我們身邊很多人越來越容易陷進“習得性無助”的陷阱?

37歲海外精英回國發展,世道已變:我不想人到中年,那麼辛苦活著

從我過往多年的生涯案例來看,我發覺他們面臨瓶頸的起初,一部分非常清晰地接納自己的不足,並且正視和解決它,一部分容易陷進我不行,甚至不可能的自我詛咒,甚至有的行動還未開始就已經夭折,錯失了本該更好的未來。

那麼為什麼會無法走出來呢?

是自我能力不足嗎?

其實他們就是在我們身邊,高職高薪,都是在某一個領域多年的建樹,對自我發展有很強的預期。

那為什麼在我們身邊,越來越的人都容易陷進習得性無助的陷進呢?我覺得關鍵是源於3點:

第一點:孩提被苛責過多,挫折時很容易放棄

通常來看,他們在挫折面前在還沒看到結果的時候,大機率就會選擇放棄。

前面的那位朋友,他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氣,才找到我來求助,他希望可以扭轉自己過往的習慣性放棄,取而代之的是直面挫折的動力。

但是他較弱的自信心是源於什麼呢?為什麼會產生當下的信念呢?

他告訴我,他父母對他管教非常嚴格,在他的記憶裡,父母對他似乎從未有一句讚美,即使他成績非常優異,但是從未體驗過成功的喜悅,他的記憶裡,似乎只剩下了失敗的回憶,比方中考失利,轉學被孤立等等,直至他後續走向了職場多年,他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LOSER。

我問他,你不覺得國外工作多年,一步步晉升,你自己很優秀嗎?

他思考了一下,他說,僅僅是運氣而已,換了環境就不行了。

童年時期過多的苛責,他已經忽略了自己的閃光點,我問他:真的只是運氣嗎?後來,他陷進了沉思。

其實,當我們的自我肯定被外界斥責否定,很多時候就容易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境地,卻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巨大的潛力,在外界無變化的時候無任何改變,但是遠離舒適區以後,就容易陷進反覆放棄的境地。

尤其是反覆放棄後,喪失了向上進取的動力,更多情願處於不變的狀態,因為不變至少感覺是安全,可是卻喪失了更多的可能。

第二個根源:缺少對成功的喜悅體驗,感覺與他無緣

當一個人反覆面臨失敗會怎樣?是一蹶不振嗎?

不一定,有的會越挫越勇,但是有的會關上向上進取的心,接受當下的平庸

為什麼?

因為在他的世界裡,他還未體驗過成功的喜悅,就算有過,與他無緣。

正如前面的那位朋友,他告訴我,這麼多年過去了,雖薪水職位有所上升,可是自己卻感覺行屍走肉般,只希望安於現狀。

其實不難發覺,他早年從國內派遣到國外,早年也有慢慢的動力,從小小的技術員,在異國他鄉一步步鑽研,成為技術骨幹,實屬不易,可是當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發展幾乎停滯,回國後國內外需求的差異,他感覺之前的努力基本白費,他再次回到了曾經不斷失敗的小孩,背後依舊是斥責聲。

“到了國內,你什麼都不是”等等,他的命運與失敗繫結,他也漸漸覺得自己不可能有更多的可能

但是他沒意識到的是,雖國內外有所差異,但是他的核心能力是可以遷移的,

但是一家企業,會接納有跨國思維並且技術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才,而我是不僅幫助他重新樹立信心,而且結合他自身的優勢,去嫁接適合的領域,重新找到自己的高光時刻。

因為只有體驗了跨國度的成就,他才會真正從內心找到全新的歸屬感,

他漸漸意識到,自己無形把國度的差異放大了,而沒有聚焦自身的優勢,他漸漸從外部轉向了內在的探索,重新明確未來的定位。

第三個根源:常年處於國外,對於國內發展幾乎一無所知

其實你發現沒有,國內外發展的差異越來愈小,尤其中國不斷崛起,技術領域不斷更新,很多甚至遠遠超越了國外,但是常年國外忙碌,常年的加班,他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感受國內的變化,以為停留過去。

這也不難理解,他對於回國顧慮重重,因為人會對自己不太熟悉的感到恐懼,是人之常情,尤其是不瞭解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所以,雖身居國外,但是漸漸開始去了解國內的發展,並且挖掘隱藏的結合點,他的顧慮也會漸漸消散,畢竟正如王小波所說:“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2.那麼如何對抗習得性無助呢?

37歲海外精英回國發展,世道已變:我不想人到中年,那麼辛苦活著

近幾年,你會發現躺平內卷層出不窮,其實是習得性無助的本能,如何高效地走出來呢?

1)、遠離苛責,建立自我肯定的正面暗示

當一個人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是對自我的詛咒

這個時候,最簡便的方法是建立正面的心理暗示。

可是為什麼建立正面的心理暗示很難呢?其實是因為從未真正建立過。

正如我那位朋友,他說到,一直以來,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失敗者,成功與他無緣,但是負面暗示,有時候就不自覺進入了負面的結果,甚至會成為事實。

往往越擔心的,越會呈現在面前,那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你可以自我覺察,之前的失敗,僅僅是內在的動力不足而已,打個比方,嘗試問問你自己:

你第一次成功是什麼時候?

你有多久沒有自我肯定?

你什麼時候體驗下一次成功?

當你不斷的自我覺察,尋找肯定的來源,你也會漸漸走出失敗的陰影。

2)。盤點過去的路,梳理未來的方向。

英國散文家托馬斯•卡萊爾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要數那些說不清自己究竟想做什麼的人。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適合他們乾的事,簡直無處容身。”

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當你回顧自己的過去,從未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看到未來,也是唏噓一片,似乎一生只能歸於平庸,但是內心卻有一股不服輸的動力,其實,你一直都有所期待,究竟如何改變過去的命運,實現向上發展?

是直接給予國外市場洞察嗎?不單純是,沒有建立過去梳理的基礎,很多時候是無用功。

我採取了專業的潛能探究和定位盤點,去一步步幫助他盤點過往的軌跡,去挖掘出自己的能力優勢,很顯然,他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是他獨特的優勢,並且他專業在高新科技領域,國家正在大力扶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專業研究道路反而更加適合發揮它的優勢,這也在一步步梳理後漸漸呈現。

3)擁抱變化,不斷突破舒適圈

什麼才可以避免陷進習得性無助?

真正的擺脫,其實不僅聚焦當下,而是擁抱變化,不斷突破舒適區。

什麼是舒適區,其實根源是熟悉的環境過久後,內心對風險的排斥。

就像我那位朋友,多年來,他長期是國外工作和生活,對於國內很多習性已經不太習慣,但是回國不得不面對,就面臨舒適區被打破。

但是近幾年,你發現沒有,不僅是國家之間的差異,更多的是在一個城市,你會發現我們的很多工作漸漸消失了,而且工作漸漸打破了固定的工位,有了線上辦公,生活上可以不用去紛繁嘈雜的商場,在線上就可以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物品,時代已經改變,人員的流動也越發頻繁,每個人都會隨時遠離舒適區,進入不熟悉的圈層,不熟悉的人,以及面對不安的自己。

最理想的狀態是怎樣的呢?不是躺在舒適區,也不是站在「恐慌區」被巨大的負面情緒追著跑。而是站在舒適區和學習區的邊緣。在這裡你會維持一種積極、並且輕微焦慮的狀態,你就會不斷學習和適應有挑戰性的新東西。

正如這位朋友,他過往太過安穩,保持遠離舒適區的準備,未來我建議他保持對外界的敏銳度,接納變化,讓自己不斷變化。

而這些,卻恰恰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

37歲海外精英回國發展,世道已變:我不想人到中年,那麼辛苦活著

大概一年的時間後,在經過性格和溝通力賦能後,我問他,當下走出困局了嗎?他說他回國後進入了自己擅長的領域和崗位,並且自己從未有過當下的自信,失敗已經成為了過去詞,他對未來充滿了無盡的信心。

是啊,當你擺脫了失敗的魔鬼,並且接納自己的不足,一步步科學的自己,你會漸漸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作者簡介:趙默,公號:趙默,前500強公司十年HRD,資深職業瓶頸顧問,BCC職業規劃教練,企業瓶頸賦能教練,NLP執行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用文字和聲音的力量幫助職場人士突破自我設限,找回自我,尋找職業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