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與女人最大的區別,不是相貌,而是內涵

我合上眼眸,世界倒地死去,我抬起眼簾,一切重獲新生。

常聽身邊有些女性說:

早過了“全球三十幾億男人,中國七億男人,天涯何處無芳草”的猖狂歲月,越來越清楚,循規蹈矩的生活中,我們能熟悉進而深交的異性實在太有限了,有限到我都做好了“接受他人的牽線,找個適合的男人慢慢煨熟,再平淡無奇地進入婚姻”的準備。

可小美並不打算這麼做。

她今年29歲,身邊的人都熱心地給她介紹物件,催促著她結婚,電話裡媽媽也總跟她抱怨:

你看隔壁李阿姨家的女兒,男朋友談了半年,下個月就結婚了!

還有你的高中同學楠楠,大兒子都上小學了,上個月還生了二胎……

你呢,連個男朋友都沒有。。。。。

不管周圍的人怎麼說,小美都鎮定自若,按部就班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在公司,她會全身心投入工作,是個雷厲風行的女強人;回到生活中,則化身成有情調的精緻女人。

每天下班回家,就會點上一個香薰,捧一本書,坐在飄窗讀起來。週末還會去看展、參加讀詩會,或者短途旅行,一刻也不讓自己閒下來。

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硬是活出兩人份的精彩。

就這樣日子不緊不慢地過著,她終於在生命的拐角迎來了自己的另一半。

一次週末,小美參加一個線下讀詩會,小美上臺讀起了她最喜歡的那篇《致橡樹》: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

臺上的人聲色動容,臺下的人聽得如痴如醉,其中,最沉迷的一個,就是小美現在的老公。

小美讀過的那些書,也許並沒有給她帶來肉眼可見的改變,卻一點點影響著她的氣質和三觀。

書本讓她明白,

婚姻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就該盡的義務,它始終都是一個女人擁有的選擇權利。

“既然當下沒遇到合適的人,何必強迫自己,如果因為家人,因為內心的焦慮,為了結婚而結婚,那這種低質量的婚姻,還不如高質量的單身生活。”

真正獨立的女性,她們可以選擇為愛的人洗手做羹湯,亦可以選擇為自己仗劍走天涯。

如果婚姻不能滿足她們當下的期望,她們大可不必為任何人而活,灑脫地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早起剛收拾完早飯餐桌,裝上洗衣機;

然後上午出門買好一整天的菜;

在做午飯之前,蓬頭垢面地癱坐在沙發上刷朋友圈;

……

在中國,家庭主婦婚後的生活並不那麼靚麗光鮮、五光十色,相反大多數時候充斥著迷茫和無所適從。

很多時候不自覺地刷起朋友圈,看看別人家的婆婆媽媽,瞅瞅年輕人的感情經歷,關注下熱點新聞事件,覺得自己似乎並未與社會脫節。

可現實生活中,除了菜市場和超市,你一般不去別的地方。也許帶著寶寶的話,會找別的寶媽聊一聊。想提筆寫些什麼,卻發現值得一提的也許就是上個月寶寶出了一些痘子,害你擔心了幾個晚上睡不著。

這種“和諧”的生活,就是大多數家庭主婦的真實寫照。

雅潔也不例外。

這種迷茫在她身上愈演愈烈,甚至演變成了一種焦慮,她眉頭緊鎖地跟我抱怨,“好擔心自己撐不下去,突然在哪一天爆發……”

我看著雅潔,回了一句,“

一個女人在成為別人的妻子、母親之前,一定要先成為自己。

從《白夜行》到《百年孤獨》,再到《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每天做家務時、坐公交車時、每晚睡前,她都會戴著耳機聽書。

每每這個時候,她覺得自己既不是誰的妻子,也不是誰的母親,她就是她自己,一個從書裡面獲得快樂和成長的人。

原來那種慌亂和對未來的不安,開始變成內心的安寧和充實。她變得越來越開朗,再也不是從前那個與社會脫節的中年婦女了。

其實,好的婚姻不需要任何一方的犧牲和成全,需要的是彼此雙方的獨立,像兩棵相鄰的樹一樣,相互陪伴,又不依賴。

一個女人,無論何時都不能喪失獨立行走的能力。你要讓自己始終保持獨立、擁有自己的思想,再以此去選擇、編織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