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泉下的藝術,古代墓葬當中是如何做好保護措施的

導語:

人類社會從人類自我意識開始誕生之日起,就已經產生了墓葬。人們透過掩埋死者,並且以特殊的儀式祭奠緬懷來寄託自己的哀思,表達自己的無限思念之情。

墓葬是人們對於人和動物認識的分野,到了後世,墓葬逐漸被賦予了死後家園的概念,人們開始將生前世界中的物品帶入到墓葬當中,希望死者在身後依然可以享受到在人間的待遇

。墓葬中大量私人物品的出現,既給墓主人帶去了死後世界的享受,同時也吸引了生者貪婪的目光。此外,因為特殊自然環境影響,墓葬的儲存方式和儲存條件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由此,人們開始產生了對於墓葬安全性和墓葬儲存性的考量,對於墓葬的建築和藝術也成為了墓葬的重要方面。

一、由木到磚石的建材變化

史前社會人們掩埋墓葬通常是直接挖掘一個淺坑就地掩埋,後來隨葬木質材料在墓葬當中開始運用,人們對於墓葬的密封性的考慮開始增加,並且開始促進了從木構材料向磚石材料轉變的過程。

1.豎穴土坑與木槨墓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墓葬是距今3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墓葬,山頂洞人的墓葬是直接在洞內挖掘一個淺坑,而後將死者放入,圍繞屍身撒上赤鐵礦粉末,然後再進行填埋。這種早期墓葬是人類自我意識覺醒的體現,在此前人類死亡是和動物一樣處理的,任由死者暴露於荒野,遭受野獸的啃食和踐踏。

隨著人類生產技術的提高,人們對於自己在自然界中地位認知提升,並且開始意識到自己與動物之間是有所不同的

黃泉下的藝術,古代墓葬當中是如何做好保護措施的

山頂洞人遺址

這種直接挖掘土坑就近掩埋的方式其實是極其不利於屍體儲存的,因為野獸等動物具有刨地的能力,很輕鬆就能夠將墓坑刨開。棺槨的出現大約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並且最早的棺槨出現與表現身份等級有很大關係: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夠在氏族墓地中享有木質棺槨的殊榮。

棺槨的存在在於它能夠更好地保護屍身,避免了泥土與死者直接接觸,另外,棺槨的存在意味著墓葬中能夠容納更多的隨葬物品。後世的豎穴土坑木槨墓中還出現了二層臺、腰坑等設定,使得墓葬想著更加私人化和奢侈化發生改變

黃泉下的藝術,古代墓葬當中是如何做好保護措施的

豎穴土坑墓

2.木質棺槨向磚石墓的改變

木質棺槨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墓葬的封閉性,同時也增加了墓葬中隨葬物品的數量,這也就為墓主人死後世界的安寧帶去了隱患

。木質棺槨墓存在了幾千年的時間,約莫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了磚石砌築墓葬的方式。所謂的磚室墓或者石室墓就是以磚和石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構築墓室,因為磚石的重量足、體積大所以很好地保證了墓葬的完整性和封閉性。

黃泉下的藝術,古代墓葬當中是如何做好保護措施的

豎穴土坑墓墓地

磚石墓葬中極大程度地仿造了生前的宅院設定,墓室內設定有長長的墓道、甬道,還有石制的墓門、墓室以及磚石質的棺床等。磚石結構的墓葬使得墓葬向私人化方向發生轉變,將墓葬同生前世界聯絡起來。在墓道和甬道、墓門兩側往往繪製有鮮豔的壁畫,這些壁畫顯然不是給死者觀看的。和現實世界一樣,墓門和墓道將墓室與生人分隔開來,客人只能進入前院和大門,而一般不會被邀請進入臥室。

墓道和甬道末端部分的石門就是起到一個阻隔作用,意味提醒生者可以"閒人免進"了,墓主人不會樂意你擅自進入屬於他的領地

二、墓葬中的密封和儲存設施

除了墓葬本身帶有的建築形制以外,在建築墓葬時,人們還會有意地格外注意對於墓葬密封性和儲存性的設定。

1."題湊牆"和磚石門

在一些高等級墓葬當中尤為注意對於墓葬的密封性和儲存性的設定,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題湊牆和磚石門。

"題湊牆"也叫做"黃腸題湊",以為將柏木一根根堆砌起來,形成高大的圍牆,再在題湊牆內放置墓主人的棺木和邊廂等設施

。題湊牆一般會堆建得高大而嚴密,一般作為皇帝才能夠使用的設定,但是經過皇帝的特許,權貴大臣也能夠被允許使用。黃腸題湊牆極大程度地將墓主人與外界隔離開來,並且盜墓者通常也很難一次性找準墓主人棺槨所在,這樣也就大大保護了墓葬。

黃泉下的藝術,古代墓葬當中是如何做好保護措施的

黃腸題湊模型

石門和磚石混砌墓都是墓葬中常見的設施,以北魏馮太后的方山永固陵為例,墓道和甬道中前後共砌築有三、四道墓門。

設定這樣多道墓門顯然不僅僅是起到分隔生者和死者的作用,更有可能地是起到保護墓葬的作用,試圖為前來盜擾的人設定重重阻礙

。石門堅固異常,有的在墓門之後還設定有封堵墓門的封門石,對墓門起到另一層加固作用。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葬石門還混合鐵水澆鑄,極大增加了墓葬的堅固性,墓葬一經封閉幾乎沒有可能再被開啟。

黃泉下的藝術,古代墓葬當中是如何做好保護措施的

滿城漢墓平剖面圖

2.墓葬選址的特點

墓葬的選址也是保證墓葬密封性和安全性的一個重要措施。

以金代帝陵來說,金人偏好選擇在深山峽谷之間,除了金人本身的習俗和認同以外,還有就是金人更加註意對於帝王陵墓的隱蔽性

。元代帝陵更是這方面的翹楚,元代盛行“潛葬”,墓葬不像漢唐帝陵一般樹立高大封土,地面上更是幾乎不留下任何痕跡。元代入主大都之後一般會將駕崩的皇帝送往元代祖居之地歸葬,沒有人知道究竟葬在哪裡,這就導致了元代帝陵地點成謎,從而保證了安全性。

三、古代墓葬應對自然環境的設定

除了墓葬形制和選址等因素外,古人對於墓葬的儲存還會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因素,依據不同的自然環境來建築墓葬。

1.墓葬中的防護設施

我國的南北方墓葬差別很大,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南方環境潮溼,北方環境乾旱,因此南方墓葬比北方墓葬要更加註重對於墓葬防水性的保護

。著名的曾侯乙墓和長沙馬王堆漢墓都是南方地區的高等級墓葬,墓葬中大量積炭和青膏泥。炭能夠吸附墓葬中滲入的水分,使得墓葬中不會因為大量地下水的滲入而變得潮溼,從而使得墓葬能夠更大程度上儲存下來,達到古人期望的“永生”境地。

黃泉下的藝術,古代墓葬當中是如何做好保護措施的

曾侯乙墓棺槨

在古人的理解中要在死後獲得永生,需要保證屍骨的完整性,最好是保證屍身不腐,才能夠更好地"長生不老"

。保證屍身不老的另一個方式是隔絕空氣,人為地製造出一個真空環境,透過在墓葬中積累大量的青膏泥起到隔絕外界的空氣的作用,極大地延緩了墓葬中屍身的腐爛和衰老。另外當時還會透過包裹墓主人屍身的方式保證墓主人屍身不腐爛,馬王堆漢墓中的女屍身上包裹了層層疊疊十幾件外衣,在無氧環境下,不僅衣物沒有發生變化,被包裹起來的墓主也幾乎保持了死前的樣貌。

黃泉下的藝術,古代墓葬當中是如何做好保護措施的

馬王堆漢墓墓坑

2.南方地區墓葬新形式

出於對墓葬防腐性和密封性的需要,以及當時建築技術水平的進步,明代南方地區新出了一種名為三合土澆漿墓的墓葬新形式。

三合土澆漿墓主要流行於南方地區,一所謂的三合土一般是由石灰、細砂和黃泥用糯米汁以及各種植物粘液調和而成的,顏色一般呈現灰色,因此也被稱為"灰漿"

。這種灰漿澆鑄的方法應該和唐宋以後磚石澆鑄技術的廣泛使用有關,同時也是適應江南地區氣候條件下的新技術。

黃泉下的藝術,古代墓葬當中是如何做好保護措施的

三合土澆漿墓

灰漿凝固後質地非常堅硬,幾乎可以媲美今天的水泥建築,將灰漿澆鑄在墓坑內或者棺槨之間,待其凝固後能夠起到極佳地密封效果,不僅能夠隔絕空氣,起到防腐和防盜作用

。凝固後的灰漿質地堅密滲水性弱,使得地下水不會進入棺槨。明代的張士誠父母墓中除了採用三合土澆漿外,還額外使用了石板、青磚多層加護,兼顧密封防盜等多重效能,是古代墓葬中重視密封儲存的典範。

結語:

墓葬的產生伴隨著人們原始宗教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覺醒,是人們思想進步的體現。隨葬社會私有化程度不斷加深,墓葬也被認為是極其個人化的空間,墓葬中的隨葬物品也是人們在死後的私人佔有。

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意識的出現也是對墓葬密封性和私有性的體現,透過墓葬人們能夠實現從人間到天界的過渡,墓葬是靈魂的居所,透過墓葬使得靈魂能夠自由出入,並且最終獲得永生

。而作為前提的是,這份安寧不能被打擾,一旦墓葬被破壞靈魂就會失去庇護,墓主人也就無法到達永生的彼岸。因此,墓葬在建造時必須格外注意密封性,將墓葬建築的奢華轉移到墓葬裡面,甚至為了不引人注目,還會特意選擇潛葬、密葬等低調的方式斂葬。

參考文獻

張之恆《中國考古學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