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文章作者‖魏晉寒

圖片來源‖網路

在優秀者的身上,

我們總會發現許多錦上添花、優人一等的良好習慣;

在平庸者的身上,

我們也總會發現很多力不勝任、差強人意的不良習慣。

尤其在企業職場當中,工作者某一項習慣的優劣與否,直接決定他的綜合競爭力,決定他職場道路的長度和高度。正如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說的那樣:“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習慣才是決定命運的關鍵。一個人如果希望自己能夠成功,就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前些時候,單位同事祥光向我訴苦自責:“明明知道玩手機是浪費時間的壞習慣,但就是摒棄不掉;明明知道看書閱讀是有利於工作的好習慣,但就是半途而廢……”

現實當中,和祥光處於相同困惑的職場人士並不在少數。他們一方面對“好習慣”無比嚮往憧憬,另一方面又深陷“壞習慣”的泥潭中難以自拔。為此,他們感到懊惱自責,甚至抑鬱焦慮。

所以,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就給大家說說關於“習慣”的話題。

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

——

——01究竟什麼是習慣?

2017年2月,綜藝節目《朗讀者》在中央電視臺隆重開播,經過兩年二十多期節目的口碑傳播,使得《朗讀者》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文化熱潮和閱讀熱潮。與此同時,作為節目製片人兼主持人的董卿,也給眾多觀眾留下博學多才、儒雅端莊的熒幕形象。

事實上,董卿並不是為了節目而臨時看書學習儲備知識,而是從童年開始,她便養成了看書閱讀的習慣。正如董卿在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

“小時候,我家儲存著很多書籍,父親喜歡文學和史學,愛讀《古文觀止》《二十四史》等書籍;母親則喜歡西方文學。在父母的影響下,我很小就開始認字,誦讀古詩詞,並且養成了看書閱讀的習慣。直到工作以後,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之前1個小時閱讀,雷打不動的,很多人問我還能堅持啊。無所謂所謂堅持不堅持,這是一個習慣了。”

很多人把“看書”當成一種負擔,但董卿因為長時間的堅持和積累,已經把“閱讀”當成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這就是習慣養成與否的重要差別。

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的界定,

所謂習慣,就是特定場景下,為了滿足某種需求,從而採取的無意識行為。

換句話說,當某種行為重複次數多了,觸發它的動機就會從有意識變成無意識;當某種思維重複次數多了,觸發它的動機也會從有意識變成無意識,從而就誕生了某種習慣。

根據上面這些定義,我總結出“習慣”的四大要素,即:

要素①:場景;

要素②:需求;

要素③:行動;

要素④:回饋。

舉兩個例子:

例子一:

當我們獨自呆在家中的時候

(場景)

,我們想要打發無聊的時間,獲得愉悅感

(需求)

,所以我們翻開書籍,閱讀了兩個小時

(行為)

,最後,我們學到了書本里的知識。

(回饋)

例子二:

當我們獨自呆在家中的時候

(場景)

,我們想要打發無聊的時間,獲得愉悅感

(需求)

,所以我們玩了幾局網路遊戲

(行為)

,最後我們從遊戲中獲得了快樂。

(回饋)

以上兩個例子,

一方面,

我希望透過言簡意賅的語言,將習慣的“四大要素”解釋清楚;

另一方面,

我也希望透過具體的場景描述,把“看書閱讀”和“玩手機遊戲”這兩種習慣區分開來。

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

——

——02為什麼好養成一個好習慣,就那麼難?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當中,

“看書閱讀”無疑是一個有利於生活、有利於工作的好習慣;相對來說,“玩手機遊戲”終究有些浪費時間,徒勞無益。

然而回歸到現實生活中,

在閒來無事的時候,大多數人往往選擇用“玩遊戲”來打發時間,而不是用“看書閱讀”來充實人生。這種“思想認知”和“行動選擇”背道而馳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屢見不鮮。

比如:

①我們明明

知道“早睡早起”是正確的習慣,結果卻因為一場球賽而通宵熬夜;

②我們明明

知道“合理膳食”是正確的習慣,結果卻抵不住美食的誘惑而胡吃海塞;

③我們明明

知道“加強鍛鍊”有利於身體健康,結果卻宅在家裡不願走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在暢銷書《掌控習慣》當中,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提出了“蓄能積蓄期”的概念,給上面這些問題提供了很充足的解釋。

從小學開始,我們便接受“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思想教育。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習慣行動”能夠獲得“立竿見影、越快越好”的效果反饋。

換句話說:

當習慣的第三要素(行動)和第四要素(反饋)之間的距離越小,則越容易促進習慣的形成;當兩者之間的距離越大,則越容易抑制習慣的形成。

這和我們的“線性回報”思維密不可分。

所以,我們熱衷玩遊戲,因為每玩一局遊戲,我們就能夠立刻獲得遊戲輸贏帶來的愉悅感和刺激感。就如同我們面前擺著一盤瓜子,我們每嗑一粒瓜子,就能迅速獲得一粒子“瓜子仁”作為回報。熬夜看球,暴飲暴食皆是相同的道理。

與之截然相反,

我們雖然希望透過看書閱讀,透過健身跑步,來提高我們的知識水平,強健我們的身體肌肉。然而事實上,我們單單閱讀幾本書,單單出入幾趟健身房,根本達不到應有的期望目標。

在《掌控習慣》這本書當中,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將這個處境稱之為“失望谷地”,也就是人們在投入數週或數月的辛勤工作後,卻沒有任何看得見的效果,於是患得患失,倍感沮喪。

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面對“失望谷底”的困境,一部分人選擇半途而廢,無功而返。然而,另一部分人選擇繼續堅持下去,直到“量變”產生“質變”,從而闖出“失望谷底”的困擾,來到持續努力的收穫期和回饋期。

用詹姆斯·克利爾的話說:我們前期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它只是蓄積起來了。直到很久以後,以前努力的全部價值才會顯露出來,這就是“

蓄能積蓄期

”理論概念。

為了能夠簡單直觀說明“蓄能積蓄期”的概念,我列舉一個生動有趣的例子:

對於喜歡籃球運動的朋友來說,聖安東尼奧馬刺隊絕對是一個無比熟悉的籃球標籤,很多粉絲甚至稱它是最近20年最成功NBA球隊。

在馬刺隊的更衣室裡,懸掛著美國社會改革家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的至理箴言:“

當一切都看起來無濟於事的時候,我會去看一個石匠敲石頭.他一連敲了100次,石頭仍然紋絲不動.但他敲第101次的時候,石頭裂為兩半.可我知道,讓石頭裂開的不是那最後一擊,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擊的結果。

如果說,第101次敲擊是最後的一錘定音

(習慣養成)

,那麼,前100次敲擊無疑就是擊裂石塊

(習慣養成)

的蓄能積蓄期。

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綜上所述,很多人之所以沉迷於遊戲,沉迷於“短平快”的習慣當中,是因為這些習慣能夠迅速帶來強烈的回饋效果;

然而,對於那些需要長期積累,才能有所收穫的習慣來說,很多人卻在“失望谷底”的困境下半途而廢。這也是為什麼好習慣難以養成,壞習慣很難摒棄的根本原因。

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

——

——03想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要“化整為零”,認識到“微習慣”的重要性。

在荀子《勸學篇》當中,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至理箴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具體行動之前,比如減肥、創業、寫書、健身等等事情,就必須確定好一個很長遠的目標和計劃。事實上,

前期的目標越大,經受的“失望谷底”困境考驗就越發強烈,也就更容易半途而廢。

此時此刻,我們要認識到“微計劃”和“微目標”的重要性。

比如:

原計劃:我必須每年閱讀100本書。

微計劃:我必須每天閱讀1頁書。

……

原計劃:我每天必須要跑5公里。

微計劃:我們每天必須要出門跑步。

……

原計劃:我想要創業。

微計劃:做好每一件小事。

……

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歸本溯源,習慣就是“場景+需求+行動+反饋”的迴圈過程,拔高目標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將這個過程儘可能長久的延續下去,這才是習慣養成的重中之重。

正如“每天進步一點點”公式:

如果我們每天只進步1%,一年後我們的成績將會提高到驚人的37倍,這就是積少成多的力量體現。倘若我們反其道而行,提前將目標定格到“37倍”上面,那麼我們很可能就會半途而廢。

所以,想要提高“良好習慣”的塑造成功率,就要學會把前期目標“化整為零”,變成一個個微小的目標和需求。這樣更有利於習慣四要素的迴圈和持續。換句話說,就是把一個“場景+需求+行動+反饋”的過程,碾碎成幾十個、上百個“場景+需求+行動+反饋”的過程。

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

——

——04總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因為“習慣問題”而陷入焦慮、抑鬱、懊惱、妥協等等負面情緒。事實上,無論是塑造一項良好的習慣,還是摒棄一項不良的習慣,都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立竿見影的事情。我們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急功近利,擁有一顆“積極向上,追求改變”的心態非常重要。

與此同時,我們也得學會合理的制定任務計劃。大方向大目標固然重要,微目標和微行動才是決定我們習慣養成與否的重中之重。

很多行為並不能獲得立竿見影的回饋效果。沒有關係,這段時期就是“蓄能積蓄期”,等到“量變”到“質變”的那一瞬間,我們前期付出的努力和行動,統統將會匯聚到一個點上反饋回來。

半途而廢,有始無終,“習慣養成”為什麼這麼難?

就像毛竹的生長過程一樣

:毛竹在種植期的前四年,僅僅長高了3cm,但是從第五年開始,它就會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用六週時間就達到15米的驚人高度。這就是蓄能儲力,統一爆發的直觀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