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場感悟

我的職場感悟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部電影。一個窮家女性偶然中看到了一本關於逆襲的書,她按照這本書的做法,試圖去頭等艙裡找金龜婿。於是努力存錢買頭等艙的機票和一些有檔次的衣物。

後來這些都買好了,她也登上飛機,坐上了頭等艙,還好巧不巧遇到了一個年輕帥氣的“富二代”。慢慢地,他們之間發生了很多故事,並且兩個人都陷入愛河。不過後來才發現,年輕帥氣的小夥子原來抱著跟窮家女孩類似的想法:想要在頭等艙裡偶遇千金小姐。

兩個低價值的人試圖混入高價值群體之中,以此讓自己獲得財富和地位。這種想法非常普遍,但是這種想法更多時候是一種費時又費力的做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蒸發冷卻效應”。

1。價值等同才能深度接觸

社會學中有一個蒸發冷卻效應,講的是在一個有意義的社群中,當越來越多低價值的人湧入時,這個集體中的高價值群體就會消失。這一效應也引出了很多解釋:最想要發名片的人最沒有人想要,最想說話的人大家最不想聽,最想跟大家交朋友的人大家最不想理會。

為什麼會產生這一現象呢?主要是社交存在級別差異,人們更多時候只願意與自己價值相當、背景接近的人交往。這就像你二十幾歲的時候不太可能跟五歲的孩子玩得歡;你大學畢業後很難跟初中就肄業的同學深度交流;你一天可以賺一萬元那你不太可能把時間浪費在無法給自己帶來價值的閒聊之中。

人們總是與自己價值相當的人相遇。我一個朋友是做銀行業務的,他之前抱著結交高價值朋友的目的去報了MBA和一些總裁班。結果繞了一大圈,收到了一堆名片要麼是做地產中介的,要麼是做保險的,很難找到一個可以匹配自己業務的高價值個體。

當MBA被理財、保險和中介這幾方面的從業者佔領時,真正有價值的人只能轉移戰場。這就像籃球場湧入一群霸場的廣場舞大媽,打籃球的小夥子都只能選擇離開。不同級別的社交群體很難玩到一塊,總有一方要退出。

2。我們只不過是無關緊要的小連結

如果我們本身是低價值群體,即使我們有幸找到一個高價值群體,我們需要付出的代價也非常高。

一段有意義的關係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建立關係,另一個是維繫關係。前期你想要建立關係,你需要去參加各種活動,進行更多的社交活動。基於禮貌或者關係,對方可能新增你為好友,這代表你們有建立關係的可能。然後你必須時不時地與他互動,你需要花很多時間,你們才可能勉強建立了一段關係。

但是建立關係和維繫關係需要的東西很不一樣。這就像談戀愛,你可能因為外表喜歡上對方,但是可能在三觀的磨合中發現對方並不適合自己,最後只能分開。同樣的,對方可能因為你的一些特點想與你接觸,但是發現你無法為對方帶去價值而不願搭理,所有的投入都變成無效努力。

同時,對方是一個高價值群體,那麼想要連結他的人會非常多,你只是其中一個記不住名字的小連結。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方有一個業務需要找人,拼到最後還是看你能夠給對方提供多大的價值,而不只是你與他的關係。

3。自身的成長遠比人脈重要

透過社交的方式獲得所謂的人脈,進而讓自己得到機會和資源,這種方式極為費力不討好。

我以前也非常篤定人脈的重要性,也很擅長與人打交道。不過一個很熟的投資人有好專案總想要拉上我,結果我身上並沒有多少錢,最後只能作罷。這樣反覆幾次之後,他只會問我對專案的看法,但是不再過問我是否要投資這專案。

同樣的,如果別人有一個大專案要讓你做,你的資源可以讓你做好這個專案嗎?你有足夠的能力承擔這個風險嗎?更多時候,機會就擺在面前,你能不能勾到那就是另一回事。

但是反過來,當自己有足夠的資金和足夠的見識,這些資源反而自己靠上來。不怎麼需要別人的介紹,一些人自然會透過各種方式和平臺找到我的聯絡資訊,試圖讓我幫助他們。

同時,很多與自己價值相近的人也會邀請你參加各種會議,拉你進各種微信群,以交換資訊和想法。然後自己不再像以前那般對這種大咖會議趨之若鶩,反而希望多花些時間看書碼字,還有陪愛人散散步。

即使我們能夠僥倖得到一次人脈的特別待遇,然而這也像參與賭博的人總有贏的時候,但是最終還是會輸。如果想要讓自己一直贏,踏踏實實地充實自己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