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管理的核心就是圈層經濟的管理

運營管理的核心就是圈層經濟的管理

翻到兩個私信留言,情況很有共性。

1,我媽問我,你在網際網路公司做啥工作?我答,運營。啥都幹,我媽說,那不就是後勤打雜的嗎?很遺憾不只是我媽這樣想?在網上搜索關鍵字“運營+打雜”有300多萬條資訊,公司客服,售後,甚至同事訂餐,飲水機換水都歸我管,老闆還覺得我沒啥用,尋思著要不要降薪裁掉……

2,去年下半年碰上以前的老闆邀請我合資創立一家電商公司,我負責管理運營,搭建團隊,選品,銷售。因為去年上半年大環境不好嘛,所以心急下半年做出點成績,所以很倉促什麼細節都沒談就一起幹了,結果越心急越容易受到誤導導致產品滯銷。我的建議是先快速止損清庫存,用時間換空間騰出資金和人力轉型。老闆想著把損失降到最低,但這樣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甚至所謂降成本只會束手束腳什麼都做不了,完全乾耗時間,甚至會因為遲遲沒有成績消耗員工的信心。

這兩年營銷運營,社群營銷,私域流量都是很火的詞,與此同時還伴隨著一個詞“降低成本”。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這是很多企業都想要的。但其實如果次序錯了,只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運營管理的核心就是圈層經濟的管理

對於企業來說,好產品要有好的銷售成績才能有利潤。什麼是營銷?直白說就是推銷,賣。但實際上營銷至少應該要分成三大塊來做,一是策略,再細分成商業和品牌決定做什麼的問題。二是內容,簡單說就是怎麼說,說什麼,用什麼話術說。三是媒介,用什麼渠道和方式說。這樣做的目的是把模糊的概念清晰化,用特點標籤擬人化,讓品牌活起來,更生動,更有人氣。這樣才能真正給客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但如何快速和客戶建立信任?依靠外在形象,專業技能當然重要,但你首先得有個客戶給你交流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很多時候靠的是口碑傳播。口碑講究的就是你得先找到和你相似的人,有共同點才會有初次的交流機會,有了機會把握住機會,才會有了口碑傳播。

所以營銷的第一步是建立信任,進而降低成本。古人雖然沒有網際網路社交,但線下社交,各種商會,圈子本身就是建立聯絡,找到和你相似的人,然後是喜歡你的人。

大家聊天也是一樣如此,“你吃了嗎”?就是先建立共同點,然後根據你的喜好尋找話題。你不可能在大街上隨便找個人就開始說別人這不對那不好,開始爭辯,那樣不光不會有信任,還很可能碰到暴脾氣的人捱揍。“你誰啊?”

我們平時接到營銷電話,有的人說半天連自己叫什麼,幹什麼的,公司單位是什麼都不說,就在那營銷產品如何好。這是不好意思還是不敢呢?這樣的順序註定又是一個“騷擾”電話。

運營管理的核心就是圈層經濟的管理

記得前段時間新聞報道某企業2500元月薪招聘文員,要求諾貝爾文學獎優先。眾所周知國內既精通中文又是諾貝爾獎文學獎得主的就一位。如果你真想讓名人用你的產品服務做口碑營銷,起碼應該有點誠意。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硬蹭流量的策劃雖然火了一把,但譁眾取寵式吸引眼球只會讓人覺得你很low。但凡企業還知道商譽的價值,就知道這樣的操作有多差勁。

現在很多企業企業都開始運營管理,重視私域流量營銷,發力做社群管理。明明要錢給錢,要人有人,但肉眼可見的事實是,越來越多的商業巨頭正在喪失“討好”年輕人的能力,大家普遍面臨流量變現難、轉化率降低的窘境。反觀留意這兩年這些成立時間不長但卻能爆發式增長,甚至快速在港交所、納斯達克上市的這些企業。發現這些企業並沒有像以前那樣一定要追求最大流量,關鍵是找準了適合自己的客戶群體,然後提高圈層復購。

所以運營管理的底層邏輯可以分四個步驟:1,積累大量使用者;2,讓品牌利用服務;3,讓名人使用並推廣你的服務;4,成為社交主流。只有跳出區域性,從全域性出發分析資料制定策略,才能真正實現增長目標。如果不能擁有全域性思考的能力,所有的努力都只是”打雜“,終究會被淘汰。

運營管理的核心就是圈層經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