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對熱播劇《功勳》中的于敏,他兒子怎麼看?

川觀新聞記者 徐莉莎

《功勳》片段 影片來源:愛奇藝 (侵刪)

于敏做好了木頭飛機,來到兒子於辛床前。

“爸爸它能飛嗎?”於辛問。

“還是那句話,只要理論紮實,一定能。”于敏肯定地回答。

同一時間,我國首顆氫彈爆炸成功。

——這是最近的熱播劇《功勳》中的片段

獨家丨對熱播劇《功勳》中的于敏,他兒子怎麼看?

近日,“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于敏的兒子於辛現身父親工作過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父親為你做木頭飛機,這是真的嗎?”面對於辛,記者丟擲了疑問。

“這是電視劇裡的藝術加工。”於辛笑著澄清。“影視劇中會有一些吸引人的藝術表達,但是人各有所長,我父親有他的強項,也有他的短項。”

於辛說,父親的動手能力相對來說不是很強。為什麼這麼說?

于敏初入北京大學時,上的是工學院電機系,兩年後轉到理科。這一方面跟他的愛好有關。他特別喜歡研究理論,總喜歡刨根問底問老師,“這個東西為什麼這麼做?這個公式怎麼來的?”追究背後原理。另一個關鍵因素,學好工科必須動手能力強,“他知道自己動手能力不好”。

因此,當他得到了政府資助的助學金,就轉到了理學院的物理系。

獨家丨對熱播劇《功勳》中的于敏,他兒子怎麼看?

于敏編纂的小冊子

於辛認為,《功勳》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無私無我、以身許國的精神品格。“這是藝術片,不是紀實片,所以我們理解當中有一些藝術加工。”

事實上,科學家的生活是相當枯燥的。在於辛的記憶中,父親于敏只要往書桌前一坐,可以一天不怎麼活動。“一般人可能很難做到,但是他覺得看書或者研究是一種享受。”於辛說。

即便到了晚年,家人要帶他出去走走,於老還是選擇“宅”在家裡。身體坐如鐘,但腦子在飛速運轉。於辛說,晚年的于敏還有很多新東西要學。他要對其學科提建議意見,而這些建議都要有根據,要跟蹤世界的先進的東西。

于敏對物質沒有過多的要求。他晚年的生活環境,就是一個床,一個辦公桌,旁邊放了很多書,一把椅子,還有幾件舊傢俱。兒女要給他換床,他說:“我睡這麼久,我喜歡。”於辛說給他換電視,他說能看就行了,我就看(這舊電視)。

在於辛的眼裡,父親是慈祥、睿智、博學多才的人。在他的記憶裡,姐弟兩人從沒捱過父親打,從未見他發脾氣。于敏愛國,但他不會生搬硬套給孩子宣教。

他深受中國古典文化薰陶,在休閒的時候,他也會看古典文學,也會給兒子從小就講古代英雄人物故事。博覽群書的他,對歷史典故信手拈來。

獨家丨對熱播劇《功勳》中的于敏,他兒子怎麼看?

于敏使用過的信封,裡面裝過他寄給胡仁宇、胡思得的機密

於辛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一家人去頤和園玩,頤和園的長廊上面有一些畫,每一幅畫都有一個故事。于敏就像一本百科全書,有說不完的故事。他講給孩子們聽,走完這個長廊,聽完這些故事,一上午就過去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兩彈一星”故事被改編成影視劇搬上熒幕。作為“兩彈一星”功勳親屬,朱光亞的兒子朱明遠認為,這類影視劇在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上起到很大作用,但往往對功勳科學家的刻畫過於臉譜化,瞭解不夠深刻,人物形象不夠豐滿,對生活細節瞭解也不多。他特別提到,“兩彈一星”事業是千萬人的事業。朱光亞曾說過,他個人只是集體中的一員,做了一些工作,這項事業是他和千千萬萬人共同完成的。彭桓武的題贈也說,“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他建議,這類影視劇再現當年的情景,還應當更加突出集體的貢獻,方能更好呈現老一輩科學家的初心和夙願。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