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小事件,最終導致了大禍

“薩拉熱窩事件” 本是一次復仇和刺殺的計劃,卻將整個世界帶入了一戰的泥潭中。

歷史上哪些小事件,最終導致了大禍

刺殺過程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1863年—1914年6月28日)大公參加指揮一次軍事演習。演習在奧匈帝國控制的波斯尼亞舉行,並以鄰近的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塞爾維亞的一個秘密組織派出了多名殺手,埋伏在薩拉熱窩市內,準備行刺。

演習結束後,斐迪南夫婦乘坐敞篷汽車進入市區,一個刺客向汽車扔了一個炸彈,但僅僅擦傷了斐迪南。

當斐迪南夫婦的汽車行駛到一個拐角處時,另一個秘密組織成員,年僅19歲(有的教材寫的是17歲)的普林西普(1894年7月25日—1918年4月28日)立刻衝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結果斐迪南夫婦雙雙斃命,普林西普被捕。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偶發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第一次刺殺

歷史上哪些小事件,最終導致了大禍

事發地點拉丁大橋

1914年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亞”組織便在奧皇太子所要經過的大街上佈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時左右,斐迪南夫婦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後,乘坐敞篷汽車傲然自得地進入薩拉熱窩城。

一長列皇室汽車緩緩駛過人群擁擠的街道,只有稀疏的憲兵和警察佈置在道路的兩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輛車上,索菲亞坐在他的右邊。波斯尼亞軍政府長官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將軍坐在左邊座位上,司機旁邊是侍從官哈拉希伯爵。

歷史上哪些小事件,最終導致了大禍

奧匈帝國發行的紀念斐迪南夫婦的郵票

當車隊經過市中心米利亞茨卡河上的楚穆爾亞橋,駛進阿佩爾碼頭時,埋伏在這裡的第一個暗殺者沒能動手,因為一個警察走過來站在他面前。相距不遠的另一個暗殺者察布里諾維奇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來,向斐迪南夫婦乘坐的車擲出一枚炸彈,但被車篷彈到地上,在第三輛車前爆炸,碎片擊傷了波蒂奧克雷將軍的副手和索菲亞的女侍。

斐迪南故作鎮靜地走下車,察看了現場,對被警衛捉住的察布里諾維奇瞄了一眼,然後登車揮手說:“先生們,這個人發瘋了,我們還是按原計劃進行吧。”車隊迅速駛進市政廳,斐迪南夫婦參加了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然後略作休息,驅車前往醫院看望受傷的隨從。

第二次刺殺

斐迪南太大意了。死神在等著他。

歷史上哪些小事件,最終導致了大禍

《紐約時報》對此次刺殺事件的報道

本來是去醫院,但司機偏偏轉錯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處守候的普林西普。刺殺的機會來了。普林西普拔出手槍,剛要舉槍射擊,離他不遠處的一個警察發現了,箭步衝上來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

就在這一瞬間,剛好趕到這裡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薩拉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揮手猶如一道閃電,朝警察頸部猛擊一拳,警察冷不防一個趔趄。

這時,普林西普的槍聲響了,奧皇儲夫婦一命嗚呼。頓時,四下裡一片混亂,米哈伊洛趁機飛快地逃離了現場,而普林西普當場被捕,日後死在獄中。

斐迪南遇刺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戰爭的種子早已種下。各大列國豪強都在等著一個機會,戰爭會隨著蝴蝶效應擴大,捲入所有的利益相關方。

刺殺後序

刺殺發生之後,奧匈帝國要求塞爾維亞政府作以下行動:

查封任何引起對奧匈帝國皇室憎恨和藐視的刊物;

馬上取締民族自衛組織,並取締其他作反奧匈宣傳的組織;

即時從教育團體及教學方法中,刪除任何會或可能會煽動反奧匈之宣傳的教學內容;

革除軍部或行政部中被指進行反奧匈之宣傳的官員,而此等官員的名單由奧匈政府提供;

接受與奧匈政府有關部門合作,在塞爾維亞鎮壓企圖顛覆奧匈帝國領土完整的活動;

在奧國政府指定的有關部門之協助與指示下,採取法律行動,懲罰策劃或執行6月28日之刺殺事件,而1914年於塞爾維亞領土的人士;

即時逮捕奧匈初步調查所顯示的兩名被點名人士;

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內的軍火走私;

向奧匈解釋對其懷有敵意、在塞爾維亞境內或境外的塞爾維亞高階官員之言論;以及

馬上採取以上措施,並告知奧匈帝國。

但是最後,除了第五條和第六條條款,塞爾維亞政府接受了其他條款。原因是它違反塞爾維亞的憲法和破壞它的主權。

各方反應

奧匈發出最後通牒之後,俄國通知奧匈帝國,攻擊塞爾維亞會引起俄國的總動員,並表示俄國不容許奧匈帝國打垮塞爾維亞,成為巴爾幹半島的霸主。

7月26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提議德、英、法、意四國調停奧、塞之間的不和。但英國在暗中極力慫恿法俄對德奧作戰,並保證給予支援,這就給法俄兩國壯了膽。英國的真正面目是在奧匈向塞爾維亞宣戰的第二天才公開暴露出來的。

7月29日,格雷接見德國大使,明確表態說,如果衝突僅僅限於俄奧之間,英國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兩國捲入,“那麼局勢立刻就會發生變化,英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將被迫作出緊急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長期作壁上觀了”。

當德皇威廉二世最終獲知英國參戰的真正意圖之後,曾打算懸崖勒馬,勸告奧匈接受英國的調停。可是,奧匈已對塞爾維亞宣戰兩天了,軍隊已經開進塞爾維亞境內。事情到了這一步,不可能再挽回。

一戰開始

奧塞戰爭迅速爆發,俄法兩國站在塞爾維亞方面,立即進行戰爭總動員。7月31日,德國向俄國和法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它們停止總動員,遭到斷然拒絕。德國於7月31日向俄國宣戰,8月3日對法國宣戰。

8月2日,德國總參謀部為了實行施利芬計劃,向比利時送交最後通牒,要求允許德軍借道比利時對法軍作戰,並限在24小時內答覆。700萬人口的比利時勇敢地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並向英國求援。

8月4日,德國悍然破壞1839年保證比利時永久中立的條約,4路德軍侵入比利時。英國獲知德國有入侵比利時的意圖後,於8月4日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無條件尊重比利時中立。

但德國宰相貝特曼對英國駐德大使聲稱:“國際條約不過是一張廢紙。”於是英國便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為藉口,對德國宣戰。這樣短短一週時間內,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在一片戰爭叫囂聲中紛紛亮相,捲入一場為期四年的戰爭。世界大戰開始了。

一戰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兩大集團之間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和霸權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捲入戰爭的國家達38個,雙方動員總兵力達7000萬人,死亡約800~1000萬人,傷至少2000萬人。戰爭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而告終。英、法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實力受到削弱,而美、日地位開始上升。

與此同時,大戰導致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世界上出現了一個嶄新的、不斷強大的蘇聯,世界格局由此發生了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