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毒害自己的習慣,千萬要遠離

關注“阿貓讀書”,帶你一起成長!

我曾經在讀書、看電影、旅行,都有一個習慣,那就讀完、看完、旅完就算了。

我不會進一步思考這些書本有什麼重點需要理解和記憶、電影想表達什麼、當地有什麼文化特色,所以,基本到了最後,我很快就會忘記看過的書、電影、去過的地方。

相反,我女票有一個習慣還挺好的,她每次看完電影,都會看很多影評,甚至有時候影評都能看一個多小時(比較有深度的電影),包括豆瓣評價、影片解讀、知乎回答等。

有一次,我和她去荷蘭,在出發之前她就拉著我看了梵高的紀錄片和書籍,為了準備去梵高博物館提前瞭解做功課

曾經和一個大佬聊天,他也說如果讀書花3小時,但後期的筆記、寫作、思維導圖等整理要花上6個小時,比讀書多一倍的時間來整理。

這些習慣的好處就是,你能夠充分消化書中的內容,印象非常深刻。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很容易陷入原本的慣性思維,我們看到的並不一定是書中想表達的,經常會扭曲成自己想要理解的意思。

所以,看看別人是如何理解的就非常重要,有很多人看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覺得是本垃圾,後來再去看看別人的解讀,才發現這本書的重點這麼多,有時候我們的水平和認知不夠是感受和理解不了的。

為什麼我會想到這個習慣呢?

我之前在星球上分享了這一段話:

這個毒害自己的習慣,千萬要遠離

很多人覺得沒有一定個人經歷,很多書都讀不懂。

的確有這個可能性在,但是我覺得更多人讀不懂不是因為沒經歷,而是單純閱讀理解能力不夠。

就好比在語文課上做閱讀理解的題目,你不可能和老師說,我沒有個人經歷,所以讀不懂這段內容,老師只會說你閱讀理解能力還要加強。

某種程度上來說,需要依賴個人經歷才能讀懂一些書本身就有矛盾的。

讀書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不用經歷,我就能提早理解一些事情,降低為錯誤決定買單的成本和做出更高質量的選擇。

而你既然都經歷了,那你再去讀書還有什麼用呢,你不用讀也會懂,因為你已經經歷了。

如果等你經歷完了,然後才讀懂,這就失去了讀書的意義了。

很多人都表示讀不懂《小王子》這本書。

那他的意義是什麼呢?

要懂得珍惜身邊的愛情。

作者也是根據自己的經歷寫了這本書,從而想提醒更多的人,因為他屬於“少時不懂愛,懂時已白頭”。

難道你真的要體驗過失去一段好的愛情,你再去讀這本書,然後恍然大悟,原來這本書是這個意思。

作者本人可能要一口血吐出來,我寫下這本書就是為了提醒更多的人,不要走我的彎路。

結果,你看了這本書竟然說讀不懂,走過我走過的彎路,然後才讀懂,那我寫書的意義是什麼呢?

有些人可能會疑問:可是我真的讀不懂呀,那有什麼辦法嘛!

我的天,這麼萬能的網際網路平臺,你不去搜索,你竟然糾結「搞不懂這本書講啥」。

你只要隨便在知乎、百度、豆瓣等各種平臺,看看別人寫的書評,你也能十之八九理解了這本書到底想談論什麼了。

接下來再帶著這種理解,重複閱讀一遍,那你不就不需要任何個人經歷,你就能讀懂,不用再走彎路了嗎?

很多人覺得沒有經歷,所以讀不懂,我覺得就是本身閱讀的積累不夠多。

如果長年有閱讀習慣的人,20歲照樣能讀懂,但一直沒有閱讀習慣的人,50歲也讀不懂,你說這是經歷的關係嗎?其實就是理解能力的問題。

高曉松和韓寒對話的時候,韓寒說生活感悟用完了就寫不出來了,高曉松反覆強調還可以透過閱讀。

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你完全可以穿越看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就可以看到經濟背後的運作機制。

讀讀《人類簡史》,就可以看到人類幾十年的進化過程。

書籍還能為我們提供很多真實世界一輩子都無法經歷的事情。

年齡並不影響我們一個人思考的深度,這個世界既有像海森堡24歲就創立量子理論,也有幾十歲了對眼前的世界還是不求甚解,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

我很喜歡《平凡的世界》所說的一段內容:

誰讓你讀了那麼些書,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還有一個大世界……如果你從小就在這個天地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現在就會和眾鄉親抱同一理想:

經過幾年的勞苦,像大哥一樣娶個滿意的媳婦,生個胖兒子,加上你的體魄,會成為一名出色的莊稼人。

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這種不能為周圍人所盡理解的苦惱。

我經常提到《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反覆閱讀起碼5遍了,而且不僅僅如此,我還會看各種對於這本書的進一步解讀,不斷地拆解和拓展,知乎也寫了一篇排名第一的回答:

這個毒害自己的習慣,千萬要遠離

的確後來的投資和自媒體經歷也加深了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但我覺得最應該的還是在沒有經歷之前,就儘可能在大腦裡徹底理解。

這本書區分了資產和負債,並且提醒我們多購買資產,我可不希望在大量地購買了負債之後才發現,啊,原來購買資產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每當我想消費的時候,腦海中就突然閃過這本書的聲音,少買負債,多買資產,在這個瞬間,這本書的作用就有了,也不用經歷買負債這條彎路了。

很多人覺得讀書沒用,其實是閱讀理解不夠,其次,我認為是記憶得不夠深刻,這是我認為很多讀書的人都有的問題。

有多少人是一本書重複讀3遍以上的呢?絕無僅有,大部分都是讀完一遍就算了,這個作用可想而知。

只讀一遍能記住10%的內容已經了不起了,如果你不僅要記住,還要加以運用,那有5%已經了不起了。

讀完一本書,僅僅5%對你有幫助,還不一定是書中的精髓,那讀書怎麼會有用呢?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寧願把一本經典的書反覆讀10遍,帶來的好處要遠遠大於你快速地看完10本書。

還有一個比較多人存在的誤區,同樣是導致讀書效率不高的原因,那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

我一般會帶著問題去讀書,也就是說,這本書覺得適合當下的我,我才會拿起來閱讀。

例如前陣子股票跌得很厲害,我就想了解一下,當年大跌的歷史是怎麼一個過程,我就找了《1929年大崩盤》來看。

閱讀的過程中,有一些是有共鳴有啟發的內容,我就會開始寫下自己的想法,例如把這次的大跌和1929年進行對比。

把書中的內容和你自身的經歷或歷史事件互相聯絡,你是很難忘記的,而且會更具實踐的意義,也就是感覺到「讀書好有用」。

不過,有些書看到一半會覺得無聊,也會暫時先不看,又或是,股市突然大漲,這本書興趣度就會下降,可能會有新的問題產生,例如想了解股市大漲,接下來可能《非理性繁榮》這本書會更適合我。

總之,不要為了看而看,而是帶著好奇和問題去看書,看完再看看別人的理解進一步加深理解。

-END-

我是阿貓,95後自由職業,主業投資寫作,副業擼貓。如果喜歡,歡迎關注

@阿貓讀書

,帶你一起成長!歡迎點贊、評論、轉發,各種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