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進與退的最佳時機

【核心提示】

要想把話說得恰到好處,那就要把握住說話的“進”與“退”的時機。失足,你可以馬上站起來;失言,卻也許永遠無法挽回。

【理論指導】

一位哲人曾說:“世上有這樣的兩種人,一種是狐狸,一種是刺蝟。刺蝟遇到事情只能把自己的刺豎起來,而狐狸就可以隨機應變。”“刺蝟”只會一味“進”,或一味“退”,最終走向極端,而“狐狸”卻可以依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其實,講話也要講究進退,更重要的還要懂得把握“進”與“退”的最佳時機。

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該說話時不說,容易時過境遷,失去成功的機會。一句話說到點兒上,很快拍板,事情就辦成了。說話時機的把握,有時就在瞬息之間,稍縱即逝因此,說話時機的把握,在辦事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個人說話是以整個社會生活為背景的。要把握準說話的時機,就不能不對說話時境與說話行為之間的變化規律及特點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如果並非正式交談的話,很難定個時間進行,這就要求你交談時要善於捕捉時機。

瑞典著名的登山運動員克洛普,有一次他和12名登山者一起攀登珠峰,在攀至離峰頂近在咫尺處,克洛普卻毅然決定返回。原因在於,如果繼續攀登將會延遲預定的返回時間,那樣就會超過安全返回的時限,無法在夜幕降臨前安全下山。

事實證明,克洛普的選擇是明智的,同行的另外12名登山者大多數儘管登上了頂峰,但最終因錯過了安全時間而葬身暴風雪。此次登峰,克洛普儘管沒有成功,但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第二次攀登中,他順利地實現了攀登珠峰的願望。

這則故事,說明選擇進退的時機非常重要。說話也猶如攀登,談話的過程,就是選擇的過程。什麼時候該張口,什麼時候該沉默,選擇正確就能達到你要的效果,選擇錯誤就會讓人覺得反感,甚至導致談話倉促結束。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日常生活中,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叫急躁;應該說話了卻不說,叫作隱瞞;不看對方臉色變化便貿然開口,叫閉著眼睛瞎說。如果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應當是對該對他說的人說該說的話。這就需要具有把握“進”與“退”最佳時機的能力。

有一家公司,新購置了一批計算機及相關辦公裝置,但在機房沒有安裝空調。領導認為公司的其他人都在沒有空調的環境條件下辦公,對機房也不宜破例。雖然機房負責人李先生據理力爭,一再強調裝空調不是個人享受而是出於對機器保養的需要,仍然不能改變領導的“老原則”,李先生也就只能作罷。

後來,公司組織的一次集體旅遊,讓這件事情出現了轉機。在一個文物展覽會上,領導發現一些文物有了毀壞和破損,就詢問解說員。解說員解釋說,這是由於文物保護部門缺乏足夠的經費,不能使文物儲存在一種恆溫狀況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製冷裝置,如空調,這些文物可能會儲存得更如完善。領導聽後,不禁有些感慨。

此時,站在一旁的李先生趁機對領導低語:“其實,機房裡裝空調也是這個道理呀!”領導看了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後說:“回去再打個報告上來。”很快,這位領導就批准了為機房裝空調裝置的要求。

正如上述例子中的李先生,在領導拒絕他買空調的建議之後,明智地選擇了“退”,稍做等待。在旅遊的時候,抓住“進”的時機,把自己的建議進一步具體化。就是因為抓住了提建議的適當時機,才得以說服領導給機房購買空調。由此可見。把握交談時機就像烹飪高手做菜講究火候一樣。恰到好處時,一句話可能比平時說一千句還有用。

很多人因不懂得如何把握說話進退的時機而喪失了成功的機會。掌握說話的時機並不是依靠直覺,而是和其他經驗一樣,是磨鍊出來的。不論在交際場上還是在其他事業上,適當把握說話的時機都是邁向成功之途不可缺少的要素。

1。要懂得察言觀色

很多人說話時不看對方,說什麼全憑自己高興,完全不理會別人的感受。這種漠視別人存在的說話方式,不但不能發揮言語上好的影響力,反而容易得罪人。因此,說話時眼睛要真誠地看著對方,不能只顧自己的感受,只有適時察言觀色,在對方心平氣和、情緒穩定時說話,你的言語才會受到重視。

2。要懂得控制聲調

沒有人喜歡咄咄逼人的聲調,過強的聲調只會讓人敬而遠之,即使你講的事情很有價值,但是在對方心裡已經對它產生了逆反的結果,從而根本達不到說話的目的。

3。要懂得抓住要點

交談時提出話題,一定要抓住事情的要點。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要用過多的辭藻去修飾,尤其是在交談物件就餐或休息時,一定不能用廢話佔用談話的時間,把最重要的資訊放在最重要的時間段裡表述,這樣才能把話說得恰到好處。

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正確把握“進”與“退”的最佳時機,才能讓言語變得更有價值。否則,那隻能說明沒抓住重點,目標很難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