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還是要有點精神追求

尼采將人類追求精神生活的途徑,簡化成了循序漸進的三種方式,最開始是駱駝,意思是人一生下來就被這個社會既有的價值體系進行塑造,比如我們進行禮儀教育、國家層面的愛國教育、文化薰陶的個人性格,諸如此類的意識形態的東西等等,大部分時候我們自己不覺得,實際上我們的思維模式、知識體系、價值理念都被塑造成固有的模式,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西方人的模式、東方人的模式,這也是亨廷頓《文明的衝突》的起因之一,因為價值理念的衝突,導致的文明的衝突。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人會反問,那為什麼我跟你之間思考的差別還是那麼大?比如我跟我的女朋友,她生氣的時候總是說,你是男的,難道就不能說聲對不起嗎?說聲對不起我就原諒你了,於是,我馬上就說了對不起,結果她說,難道說一聲對不起就行了嗎?……

人活一世,還是要有點精神追求

當然上面說的是玩笑,實際上,人與人之間思維差別在於知識體系和環境體系,知識體系決定了你看世界的深度與廣度,環境體系塑造了你生而為人的教養和漸行漸成的人格魅力,但這些都是表面上的,追根溯源,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東西都是相同的,除了性慾、食慾等自然屬性之外,文化是每個人相同的根,為什麼部分地方兩會期間,將握手禮改為作揖禮,你會如此贊同?為什麼外國人到了中國,不遵守中國的禮儀道德,你會如此反感?想想背後的原因,難道不就是我們已經被塑造成為特定文化下面的自己覺得具有獨立精神的特定個體嗎?

如果你跳出國家、跳出地球、甚至跳出宇宙,來反觀人類,你就會發現,人類很可能就是按照某種固定的軌跡在執行,而我們還渾然不知,一直認為人類的進步,都是不斷的智慧和技術迭代造就的,實際上,我們的命運,很有可能被某種無形的道所安排,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我們執行在這個軌道上,不同階段就被賦予了不同的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區分了你、我、他,帶來了同一認同感的空前團結,也帶來了不同認同感,彼此之間的不斷衝突,想想一戰、二戰,再想想十字軍東征就明白了。

人活一世,還是要有點精神追求

當然這種道,是永遠也不可能得到證實的,這只是一種觀察世界的視角,提出來也僅僅供大家作為啟迪思維的一種參考。

尼采的駱駝本質上說的是人出生以後,社會上的價值體系,就在我們的身上一層又一層的疊加,最後到了中年,體會到生命的真諦,開始反思自己,就越來越感覺每個人都像一隻被壓彎的駱駝,蹣跚前行,這就是他認為精神世界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尼采認為,是獅子,駱駝拖的東西太多,太累,部分追求自由精神的人,在現有的認知體系下,就開始反思,怎樣才能擺脫精神的枷鎖,實現精神的自由?於是他們像獅子一樣怒吼,並不斷找尋途徑,去突破自己已經潛移默化的認知體系,帶給自己思考中的影響。

人活一世,還是要有點精神追求

尼采沒有說,怎樣擺脫這樣的影響,但是反觀他和很多中西方大哲的一生,我覺得應該有以下幾個方法:一個是廣泛閱讀,集人類思想之大成,具備從多種角度深層次觀察事物的能力。二個是經常沉思,在生活中要善於觀察,經常反思,對問題要鍥而不捨,不斷深究,鍛鍊思考能力,為什麼,蘇格拉底說:“我最大智慧就是我什麼都不懂”,其實就是書讀得越多、沉思越深,才發現自己原來不明白的也就越來越多。

三個是多去旅行,旅行有幾個好處,一是開闊視野,陶冶心情,有助於培養人寬廣的胸懷。二是能將讀來的知識進行印證,書上讀來的東西,終歸是別人敘述,跟現實生活一定出入之處,旅行剛好可以彌補這一缺失,豐滿自己的知識體系。三是增長見識,體驗文化,瞭解世界其他地方風土人情,人文情懷,思維邏輯,有助於培養自己觀察事物的不同邏輯。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大哲們總有一段旅行史,並且幾乎都是在旅行途中過後才寫出名著傳世的原因之一。

人活一世,還是要有點精神追求

尼采第三個階段,是小孩,在獅子階段過後,人們反思之後,發現只有抱著一顆“初心”,一顆什麼時候都是初學者的心,也就是小孩純淨的心靈,才能重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社會,重新自己給自己建構需要的精神世界。要做到這個初心很難,舉個例子,一項工作你幹了5年,突然現在讓你抱著當初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的心態,來重新學習你的工作,你覺得你還能夠回到當初剛剛學習時的心嗎?我估計很難,這個世界上能做到的也許有那麼幾個人?但是我相信,這種人不是超脫世俗的宗教修行者,就是深諳哲理的幾百年才出一位的精神大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