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的起”與“消費的起”區別很大

我身邊有這樣一種人,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會有這樣的人。大家來看看我說的這個例子。

公司有一個同事,工資在三四千左右,新買了雙鞋,反正個人看上去真心不好看,但是那個大logo赫然在目,我就多嘴問了一句:這鞋多少錢買的?

“買的起”與“消費的起”區別很大

他說8000多,我笑了笑,“哦”了一聲,停頓了一下。他又接著說,也不貴,就是喜歡。後面的日子就看見他有事沒事就拿著溼巾抹抹這兒,擦擦那兒,愛惜的不得了。

當然買這樣的鞋子對人家來講是人家的權利,我想同事工作了幾年了,至少也有點積蓄,或者家庭條件不錯,買的起絕對沒什麼問題。但是這個事引起了我更深入地思考。

90後、00後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上一輩物質稀缺的時代,加之大部分都受到過高等教育有著較之老一輩更寬闊的視野,還有就是資本社會培養出來的消費觀念,因此有著很強的消費慾望與更多的攀比心理。

“買的起”與“消費的起”區別很大

他們的消費方式不同與以往的“儲蓄消費”觀念,他們在追求個性的同時看上去有點不惜代價。隨口而出的“我又不是買不起”顯得越風輕雲淡,越能彰顯他們的個性追求。可是“買的起”與“消費的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大部分人都沒有搞明白。

現在的資本與商家為了讓年輕人有著更強的消費能力,提供著各種貸款方式,年輕人為了追求自己個性的張揚,可以啃老,可以刷信用卡,還可以利用各平臺提供的貸款方式來搞到錢,然後花掉,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拍個照炫一下與眾不同的自己。所以說,“買的起”並不難。

“買的起”與“消費的起”區別很大

那麼什麼叫“消費的起”呢?比如你花一萬塊買了個Iphone最新款,如果你不小心摔了一下留下個痕跡就心疼得睡不著,每天保護的跟個寶貝一樣,別人碰一下就說:別摔了。這種情況你就是“買的起”而“消費不起”。如果你就拿它打個電話,沒事玩玩遊戲壞了碰傷了,玩壞了,也不在意,或者說也不特別的心疼,那麼你就是既買的起也消費的起。

又比如你買了一個很不錯的車,開出去特別小心,生怕讓愛車受一點點的擦傷,買包煙回來都要圍車轉一圈檢查一下。那麼你就是“買的起”而“消費不起”。如果你平時並沒有如此,劃了,撞了,不當回事,等到保養的時候一併處理了,那你就是既買的起也消費的起。

“買的起”與“消費的起”區別很大

消費的一個關鍵點在“費”,花錢買了東西就是來用的,任何的商品都是有壽命的,也免不了磕磕碰碰,能夠坦然自若地接受就是消費。而拿來當寶貝一樣供著心疼著,那就是商品在消費你,而你不是在消費商品。

還是回到開篇買鞋那個例子,拿我來講,腳上的鞋一般都是兩三百,幾十塊錢的也有。

第一,沒人會因為我穿的鞋而覺得我沒品味,也沒人會覺得我低人一等;

第二,這個價位的鞋對於我來講就算是我只穿一次就不要了,也不會心疼,剛買回來就弄壞了,也不會太在意。這便是既買得起,也消費得起。

“買的起”與“消費的起”區別很大

大家想想自己購買過的商品是買的起”還是“消費的起”呢?“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萬物非我所有,萬物皆為我所用。消費商品而不是讓商品把你消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