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功便成仁”究竟是什麼意思

不成功便成仁,是民間的一句諺語、俗語,但出處是來自孔子的《論語》。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有云,“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這句話的本意是說,成功當然好,如果沒有成功的話,

成就了“仁”的品德,也很好

後來這句話慢慢演變成“為正義事業,即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意思。

“不成功便成仁”究竟是什麼意思

01人生是個選擇題,可以選擇成功,也可以選擇成仁

人的一生,表面上是一個論述題,但實質上是一個選擇題。

上學的時候,有人選擇了懈怠,有人選擇了努力;求職的時候,有人選擇了“離家近”,有人選擇了“有發展”。

結婚的時候,

有人選擇了外表漂亮,有人選擇了內在賢良

;教育子女的時候,有人選擇了放任自流,有人選擇了嚴而有愛。

正是這些不同的選擇,導致了每個人的人生大不相同。

往往來說,

選擇大於努力

為什麼這樣說呢?主要是因為選擇是方向問題、戰略問題,努力是方法問題、戰術問題。

方法是服務於方向的,戰術是服務於戰略的。

如果方向錯了,即便是方法很正確,也無異於南轅北轍;如果戰略錯了,即便是戰術很正確,也無異於雪上加霜。

人生是有選擇的

,之所以有人會進退兩難,主要是追求完美、不願失去。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完美,只有相對完美。

成功與成仁當中,很多人都會選擇成功。但假如無法成功,那就選擇成仁,也很好。

瞿秋白同志在獄中,敵人數次勸降,均遭拒絕。只要他點一點頭,不僅可以保住生命,還可以換來富貴榮華。

他為什麼沒有那樣做?

當成功無法選擇的時候,只有“成仁”和“害仁”可以選擇。當然,仁人志士都不會選擇“害仁”。

“不成功便成仁”究竟是什麼意思

02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權力

成功就是勝利的意思,人人都希望勝利。

我們祖先在和動物搏殺的時候,

勝利了就得以繼續生存,失敗了就屍骨無存

當今時代,我們追求成功,雖然絕大多數並沒有性命之憂,但成功失敗的差別還是很大,有些人還是不願意接受。

有人沒考上大學,割腕了;有人戀愛分手了,跳江了;有人股票腰斬了,跳樓了;有人創業失敗了,服毒了。

這樣的做法,

不僅沒有“成仁”,也沒有“取義”

,變成了放棄和逃避。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都指的是為了正義的事業,都是為國為民、為集體,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

魯迅曾說過,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遇到問題,要敢於面對;碰到困難,要保持微笑

一個人真正的勇氣,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這裡的初戀,就是初心的意思。不要生活還沒虐一遍呢,你就與生活分手了、決裂了。

我們現在講的成功,與“不成功便成仁”裡的成功有一些不同。前者是一個詞,後者是兩個詞的組合。

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不成功便成仁”裡的成功,就是“成為立功之人”的意思。

“不成功便成仁”究竟是什麼意思

03寧願殺身成仁,不願求生害仁

立德、立功、立言,被稱之為“人生三不朽”。據說,以此為判斷依據,

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半“完人”

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

為什麼曾國藩只算是半個“完人”呢?可能主要是他雖然立言無數,但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個核心學說。也就是說,立言不足。

人生在世,要有價值輸出

三等價值,著書立說;二等價值,事業成功;一等價值,以德服人。

所以說,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但凡有選擇,還是要繼續輸出價值。

譚嗣同,被梁啟超評價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他為什麼要選擇捨生取義呢?

離開時代背景,就無法理解他的行為。

他也是個“官二代”,父親是當時的湖北巡撫。即使他慘遭迫害,但也是有機會出國避難的。

不過,他為了喚醒國人對清政府腐敗無能的認識,以求變法圖強,他寧肯流血犧牲!

據說,在行刑過程中,屠夫故意把刀磨鈍,砍了三十多刀,讓他痛不欲生、慢慢死去,年僅33歲。

可悲的是,

行刑途中,他竟然遭到百姓唾罵

連他父親也不能完全理解他慷慨赴死的行為,寫了一副輓聯:淫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當然,他是知道國民的愚昧的,他的死就是為了喚醒這些人的。他寫下的絕命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