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愛吧,像明天就是末日一樣 | 慢讀

去愛吧,像明天就是末日一樣

愛的先決條件是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培訓、練習才可以做到。如果你不存在,又怎能去愛?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你到底有沒有時間去愛?

愛的先決條件是活在當下

我認識一位十二歲的孩子。一天,他的爸爸問:“兒子,你想要什麼生日禮物?”那個孩子不知道怎樣回答。他爸爸是有錢人,可以給他買任何想要的東西。但那個孩子最想要的,是爸爸的存在。因為爸爸工作忙,沒有時間陪他的妻兒。財富其實是愛的障礙。當你有錢,你想要繼續富有下去,因此將所有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如何保持財源滾滾上。如果這位爸爸明白什麼是真愛,他就無論如何都會找時間陪他的妻兒。

你可以給愛人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你真正的存在。要怎樣做才可以“真正存在”?

我建議你一個很簡單的修習,就是用正念呼吸。“吸氣,我知道我在吸氣;呼氣,我知道我在呼氣。”專注地呼吸,你就能回到當下。

只需要十到十二秒鐘的時間,就可以造做到身心合一的奇蹟。我們每個人不論老幼,都有能力做到身心合一,回到當下一刻。

愛的真言

佛教中有真言(mantras) 。真言有神奇的功效,當你念誦時,能改變處境,以至我們的身心和身邊的人。但你必須全神貫注、身心合一地念誦才有效。當你能在回到當下的狀態下唸誦,你所說的,就能成為真言。

我將會介紹一系列有效的真言給你。這都不是以艱澀的梵文或藏語來表述,而是我們日常用的中文。

確認對方的存在

“親愛的,我為你而存在。”這句真言,也許今晚你就可以試一下。先用正念呼吸,將身心帶回當下。運用正念及專注,看著你所愛的人的眼睛,然後對他/她輕聲念出以下真言:

1.

“親愛的,我為你而存在。”

(Dear one ,I am here for you。)

如果你能回到當下,你就能確認對方的存在。把你的身心帶回到當下是第一步,確認對方的存在是第二步。愛就是確認,被愛就是被對方確認。如果你愛一個人,但同時忽略對方的存在,那不是真愛。也許你不是故意冷落對方,但你的行為、表情、言語沒有表達出來你確認對方的存在。當我們想要感受被愛時,也希望對方確認我們的存在。因此,這是很重要的修習。你需要盡所能每天都做幾次,確認你所愛的人的存在。

要做到這一點,你更需要學會如何做到身心合一。嘗試觀照呼吸三次、五次、七次。然後到你愛的人面前,專注地看著他/她,笑一下,說出這第二個愛的真言:

2.

“親愛的,我知道你存在,這令我非常高興 。”

(Dear one ,I know that you are here and it takes me very happy。)

透過這個充滿專注和正念的修習,你可以立刻開啟對方的心。被愛,就是被重視。這個修習很簡單,你每天都可以做幾次,確認對方的存在,一點都不困難。

去愛吧,像明天就是末日一樣

當你所愛的人受苦時……

第三個愛的真言,是在你所愛的人受苦時用的。用正念生活,你就能隨時覺察到當下的處境。因此你可以很容易地就覺察到,你所愛的人正在受苦。這時你到他/她的跟前,身心合一地用專注力說出這第三個真言:

3.

“親愛的,我知道你在受苦,因此我為你而存在。”

(Dear one ,I know that you are suffering,that is why I am here for you。)

當我們受苦時,我們也會有強烈被愛的需要。我們難過時,假如愛人不理不睬,我們受的苦會加倍。因此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立刻為我們所愛的人而存在,用正念說出這句真言:“親愛的,我知道你在受苦,因此我為你而存在。”儘管你沒有做什麼或去幫忙,真言已經可以幫你所愛的人減輕痛苦。你的存在是奇蹟,你明白他的痛苦也是奇蹟,你可以立刻展示你對她/他的愛。

真愛中沒有自傲的空間

第四個真言,修習起來也許比較難。當你難過時,同時你也會認為,令你受苦的是你世上最愛的人。如果換作其他人做了同樣的事,說了同樣的話,你受的苦會少一點。但正因為這是世上你最愛的人所做所說的,你才會加倍受苦。你深深地受傷,因為那是你最愛的人帶給你痛苦。你只想回到房間,關門獨處痛哭,不願去跟他/她說話。此時,自傲就是障礙。

按照佛陀的教導,真愛中沒有自傲的空間。如果你感到難過了,每次你受苦時,都應立刻向令你受苦的人求助,這才是真愛。不要讓自傲分割你們。如果你視此為真愛,你必須克服自傲,你必須面對他/她。因此我給你提供了這個真言。修習身心合一,到你愛的人跟前說:

4.

“親愛的,我正在受苦,請你幫助我 。”

(Dear one ,I am suffering,please help me。)

這是很簡單的話,卻很難做到。

我們每天都會受誤解影響,因此我們要加倍注意。當你認為是別人給你帶來痛苦時,你必須到有可能被誤解的人跟前說話,請他們幫助你:“親愛的,我正在受苦,請幫助我。”

版權說明:本文作者

一行禪師

,節選自《愛的修行》,本文轉載已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