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把愛表達成了威脅

在夫妻交流溝通中,最常見、最容易激起對方怒火、最容易傷害對方的情況可歸納為兩類:一是

威脅

;二是

不屑

,先說威脅。

“嫌我嘮叨是吧,那我找別人去說了?”、“晚上有應酬是吧,那我也去找我朋友了?”、“再看美女,我去找帥哥了!”、“再說一個‘不’字!”、“要不要我死給你看?”……,不管是平時開玩笑表達愛意,還是吵架,威脅無處不在,枚不勝舉。

對方之所以感到威脅,是因為威脅背後的資訊是懲罰,生氣、背叛、離婚等都是懲罰,威脅背後的邏輯是:你要是不聽我的,我就會用生氣、背叛、離婚等來懲罰你;或者是按照武志紅的分析,“我做了A,你要做B,否則就會有C。這個C,就是威脅性資訊。”

其實,威脅不僅存在夫妻之間,父母對子女的威脅更多!

為什麼我們把愛表達成了威脅

有一次,與朋友一家吃飯,朋友說他女兒:“坐下,好好吃飯!”,他女兒喊道:“爸爸,你威脅我!”事情已過去了好多年,且很簡單的一句話,至今我還記得。震撼到我的是,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無意識間幾乎全都是威脅!“聽話!”、“一定要學好!”、“必須先做作業!”、“危險!不能動!”……

“必須把自己的事情搞定,包括個人衛生、學習、課外閱讀,否則禁止玩遊戲!”。這是近期我對兒子的要求,其實也是個非常明顯的威脅,兒子對此很不樂意,但為了能玩上游戲,無奈地接受了。我能感覺到兒子認為我是在威脅他,而不是為了他的健康和學習,感受到的不是我對他的愛。

我們從內心是深愛著我們的愛人和我們的孩子,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但我們為什麼表達出來的卻是威脅,或者對方感受到卻是威脅?

為什麼我們把愛表達成了威脅

其實,我們多少人根本不會交流“愛”,更別說靈魂溝通。更殘酷點說連正常人與人的溝通都有問題!平常與親密關係之外的人交流,更多的經驗是隱瞞、虛偽、防衛,甚至欺騙、隱忍、屈從、控制等,正常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很容易就轉變為人身攻擊、人格侮辱、道德批判……,在這種文化氛圍久而久之的浸淫下,我們與親密關係的溝通也會如此這般。威脅就是變相的控制和攻擊!

記得《羅伯特議事規則》中有一重要條款:“

永遠不要猜測他人的動機

,這樣會陷入無謂的人性追問中。”我們認為這條規則也同樣適用於夫妻之間,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和目的,就事論事,妥協退讓,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上綱上線,謀取控制。

另外,骨子裡缺乏現代意義上的“平等”觀念,就是權利和人格上的平等,與之相對的就是“特權”。在各種關係中謀取特權,不僅是出於自身安全的需要,更是成為一些人的樂趣和存在意義所在,大男子主義和大女子主義無不如此,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無不如此!很多人可能會不承認,那是因為

親密關係中的特權往往都披著“愛”的外衣

要想真正平等地與愛人,與子女交流,對於幾千年土著等級特權文化中的土著居民來說,真的有些困難!但要相信“愛可以改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