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高考如何選專業?

職場如何選公司?

人生如何選伴侶?

這一個個要我們決策的問題,恰恰組成了我們的人生。

換句話說,

決策質量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質量

關於如何提高決策質量的問題,就是決策與判斷心理學研究的範疇,而這個領域的集大成者就是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

他在科學決策領域,有寫過一本神書叫做《思考,快與慢》

就像每一個網際網路人,每一個產品經理都會買一本《失控》一樣。

這兩本書都是非常

經典且厚(都超過500頁!!!)

,一般人都看不完。

最近,《思考,快與慢》的作者卡尼曼,又出了一本新書《噪聲》,也是超過500頁。

作為就是靠資訊和決策吃飯的我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是幫我補全了科學決策的知識地圖。

其中影響決策誤差的由兩方面組成,第一是偏差,第二是噪聲。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可以做一個類比,科學決策路上,通常我們會遇見

兩隻攔路虎,一隻叫偏差,一隻叫噪聲

。偏差比較顯眼,而噪聲通常是隱身的,所以很多人只看到偏差這一隻攔路虎。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偏差是什麼?

噪聲是什麼?

噪聲和偏差的區別是什麼?

如何減少噪聲?

相信這幾個問題,是初看這本書最關心的,也是《噪聲》這本書主要闡述的內容。

因為原書有500頁,一般人很難看完,所以希望本文可以濃縮全書的精華供參考,看了感興趣,再可以去看原書。

首先看看兩隻老虎長啥樣~

1.攔路虎1-偏差長啥模樣?

攔路虎1叫偏差,它長啥樣?

什麼叫偏差?

行為科學家對偏差的研究已經非常充分,已經總結了200種偏差。

比如有錨定效應(暗示)、稟賦效應、框架效應等等

這些偏差都可以在《思考,快與慢》中看到。

舉個例子:宜家的1塊錢甜筒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看看商家都用偏差對你做了些什麼,來影響你。

大家去過宜家的人都知道,那個1塊錢甜筒的設計。

設計背後的原理就是

峰終定律

,就是利用人的體驗不僅是體驗的綜合,更是過了一段時間在腦海中留下的峰值和終點的體驗決定的,如果峰值和終點是讓人愉快的,那麼整體的體驗讓人感覺就是非常愉快的。

比如宜家的1塊錢甜筒就是在終點上讓給你覺得很爽,從而讓你覺得這次宜家之旅非常爽,而忽略過程中遇到的路線過長、累等等不開心的體驗。

我2月份去了一次宜家,就感覺體驗非常好,就因為那1塊錢的甜筒。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明明知道被設計,但是就是抵抗不了。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明明知道有這些偏差的存在,但就是躲不過的原因,就是因為都長在人性上。

再舉個例子:我的文章總是有很多圖

也是利用認知偏差-

圖片優勢效應

正所謂一圖勝千言,最後看完文章,100%在腦海中的留下的是圖片。

比如這篇文章可能就留下那兩隻老虎的印象。

圖片優勢效應和峰終定律都是歸類到同一種偏差型別,叫做

記憶錯誤與偏差

換句話說,

就是利用你記憶產生偏差(比如愛情中我們總是回憶起初戀比較美好)

更多可以去看《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更多關於偏差的案例

如果覺得看理論和實驗比較枯燥,可以看下由位元組跳動飛書設計團隊推出的《認知偏差手冊》,總結了人在思考和決策時容易犯的67種認知偏差,並把他們用在產品設計上,讓設計的產品在使用者在使用時更好的決策。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飛書的認知偏差手冊全文連結,公眾號回覆:

認知偏差)

2.攔路虎2-噪聲長啥模樣?

攔路虎2叫噪音,它長啥樣?

什麼叫噪聲?

卡尼曼在《噪聲》書中定義是:

判斷中不必要存在的變異

舉個例子:菜市場買菜

比如你去菜市場買菜,你和商家在討價還價,菜市場中各種的吆喝聲都是屬於噪聲,因為跟討價還價沒關係。

再舉個例子:10秒挑戰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抖音裡很火的10秒挑戰,如果讓你連續按5次,你能按到10秒嗎?

如果要按中2次10秒呢?

基本上,不可能!根本無法做到。

為什麼?

這種無法控制的差異就是一個關於噪聲的例子。

《噪聲》中已經總結了

3種偏差

噪聲=水平噪聲+模式噪聲+情景噪聲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用一個

面試的例子

來說明這三種噪聲到底是什麼~

比如你去一家心儀的面試,會遇到三位面試官。

第一位面試官,張三,異常嚴格,給你打了6分。

第二位面試官,李四,也屬於嚴格派,但聊起來突然發現他是你的學長,校友情結讓他給你打了8分,原因是李四每次面試校友就會格外好評,這是他的特定傾向。

第三位面試官,王五,屬於溫柔派,給你打了10分。

那麼你最後的平均分就是8分。

在這裡有幾個關鍵點

1)第一,嚴格派和溫柔派,這兩派的穩定性差異,這就是

水平噪聲,

穩定且比較明顯。

嚴格派的分肯定比溫柔派的低,不用想,很明顯。

2)第二,同樣是嚴格派的張三和李四,李四對校友就是特別友好,打分就比非校友的高,這個就是屬於他的穩定

模式噪聲,

最大的特點就是比較穩定。

3)第三,王五,王五今天心情特別好,因為昨天剛剛求婚成功,所以心情特別好,看誰都順眼,所以打了比往常都要高的分數10分而不是9分。

而張三昨天看NBA,支援的球隊輸球了,所以心情不好,所以比往常都要嚴格,所以打了比以為都要嚴格的6分而不是7分。這些不穩定的因素造成的誤差就是

情景噪聲

,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是不穩定。

換個視角來快速區分這3種噪音:

噪聲有2種特點,第一種就是明顯和不明顯,第二種就是穩定和不穩定。

就可以畫出一個矩陣,如下圖: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穩定且明顯的,就是水平噪聲;

穩定且不明顯的,就是模式噪聲;

不穩定且不明顯的就是情景噪聲,就像女人的情緒,說變就變,情緒、疲勞、天氣等等都會導致同一個人在判斷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決定。

雖然搞清楚了噪聲的具體3類,但是

偏差和噪聲總是很容易混淆,該如何區分呢?

3.兩隻老虎有啥區別?

兩隻老虎到底區別在哪?

偏差和噪聲有啥區別?

書中有2個特別經典的案例,可以幫助大家快速區分噪聲和偏差。

第一個秒懂案例:在書中開篇引言就提到的射擊案例。

下面圖是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了一個矩陣座標,更加方便大家理解。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1)最科學的決策,是每一次都中10環,百發百中,無噪音,無偏差,就像狙擊槍每次都打得很準

2)沒有噪音但是有偏差的決策,就像狙擊槍的瞄準器歪了一樣,總是向某一個方向偏,但很集中。

3)沒有偏差但是有噪音的決策,就像一把散彈槍,很分散。

4)有偏差也有噪音的決策,就像一把瞄準器歪了的散彈槍,很分散且總是向某一個方向偏。

這張圖,就是偏差和噪聲最本質的區別

再來一個秒懂案例:統計學視角的圖示

如果數學不太好,可以直接跳過這個案例的,不用為難自己的(比如我媳婦)。

如果數學比較好的話,這個案例真的比第一個案例更加秒懂。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紅色線,就是有偏差,中噪聲;

黃色線,就是無偏差,大噪聲;

藍色線,就是無偏差,中噪聲;

綠色線,就是無偏差,小噪聲。

這個是來源《噪聲》第五章的統計學視角的推導,具體推導細節可檢視原文P66-P81。

學會了區分噪聲和偏差,既然偏差比較容易發現,那麼噪聲容易被發現嗎?

4.噪聲無處不在,為啥噪聲很難發現?

哪裡有判斷,哪裡就有噪聲。

這是作者寫書最重要的基礎,因為如果噪聲不常見,也就沒有必要專門寫一本書來專門來闡述噪聲了。

所以作者用了大篇幅的案例在各種決策常見來說明,哪裡有決策,哪裡就有噪聲。讓我腦海裡立馬想起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作者在開篇前3章(40頁內容)都在論證這個觀點-哪裡有判斷,哪裡就有噪聲。

既然這麼無處不在,為啥我們總是習慣性忽略它呢?

為什麼呢?

主要是因為人類天生的

因果思維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從因果性上說,噪聲並不存在,從統計學上說,它無處不在。

舉個例子:

5.如何減少噪聲?

一般有兩種場景,個體決策和群體決策。

個體決策:取平均值是個好辦法,價效比最高。

這種方案也叫群體智慧:

它是被達爾文的表弟,著名統計學家弗蘭西斯-高爾頓發現的。1906年,他來到一個鄉村集市,看到有人殺了一頭牛,所有人都可以花6便士去競猜這頭牛有多重,答案最接近實際重量的人能獲得全部牛肉。

這場競猜吸引了787個人參與,不過他們當中沒有1個人猜中正確答案,也就是1198磅。但是,他們猜測的

平均值1197磅,距離正確答案只有1 磅的差距!

但是,你可能會問,沒有條件去找很多人去幫忙做判斷咋辦?

比如你要買幾本書,你可以找幾個你認為的高手給你推薦,前提你相信他們專業,最後只要看平均值就行。

一般情況下,所有人都會推薦《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那麼至少這本書肯定是好書。

個體決策還可以藉助模型、演算法的力量。

當然平均值法是成本最小的,價效比最高。

現在AI越來越流行,機器學習的能力越來越強,終有一天演算法模型會替代人類的思維模型,進行判斷(因為機器沒有人類的情景噪音,機器沒有看心情一說),應該就在不久的將來。

相信很多人都熱衷藉助思維模型去做一個判斷,這是沒錯的,思維模型輔助判斷幫助我們更理性,很多情況下,我們是直接調動了系統1去做了判斷,哪管理性一說,情緒一上手,哪管那麼多。

比如在《價值》一書中著名投資人張磊看一個投資專案都是藉助生態投資模型-人&生意&環境&組織,藉助這個模型讓高瓴資本在投資專案時候更加理性。

平均值法-》思維模型法-》機器演算法

,越往後,成本越高,決策品質也越高,大家選擇當下合適的方式即可。

群體決策:中介評估法

除了個體決策的場景,很多職場的場景下遇到的都是群體決策。

群體決策相比個體決策有常見的2個缺點:

1)資訊級聯

舉個例子,不知道大家在開會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跟老闆開會,老闆一旦先表態了,緊接著老員工也表態了,最後新來的員工也就從眾了。

這就是資訊級聯,先發言的人會影響後面的人

2)群體極化

舉個例子,還是跟老闆開會的例子,一開始第一個人說了要推出一款新口味的產品,第二個在此基礎上加碼了,說消費者一定會喜歡,第三個繼續說,市場份額一定能突破10%,大家越到後面越激動,越說越行風,結果呢,可能是一篇普通產品而已,卻別大家認為是特別好的。

這就是群體極化,人們會互相加強彼此的觀點,最後做出一個非常極端的決定。

中介評估法

1)評估清單,分解成幾個指標,統一大家的評價標準

2)獨立評估,獨立判斷,避免群體決策的2個缺點

3)決策會議,利用評估-討論-評估法,得出最終的決定。

本質上就是使用共同的參考框架,彙總多個獨立判斷,

即利用了個體的獨立思考,又利用了群體智慧,避免了烏合之眾。

具體可參考《噪聲》P389。

舉個例子

來熟悉一下這個中介評估法

還是回到之前的面試案例

1)在面試之前,給定一個面試五要素的清單,統一大家的判斷標準,避免張三、李四、王五根據自己的喜好來。

2)獨立評估,在面試之後,基於面試五要素進行獨立評估打分

3)決策會議,先匿名進行打分之後,再公佈分數,並且讓每個人分別闡述一下理由,然後進行重新的打分,最後根據這些指標的平均分,得到最終的結論。

6.總結:

噪聲這本書核心基礎是什麼?

丹尼爾-卡尼曼新作《噪聲》:如何從拍腦袋決策進化為科學決策?

核心是統計學的誤差方程概念。

如果沒有一定的統計學知識的話,看這本書其實是有點費勁的。

在本書中卡尼曼的幾個核心觀點是

1)誤差=偏差+噪聲

2)噪聲與偏差的區別,

用了射擊靶的圖示讓我們秒懂與偏差的區別

3)噪聲無處不在,

用了3個例子證明在群體決策和單一決策中均存在,且都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4)噪聲分三類,

水平噪聲、模式噪聲、情景噪聲。

5)噪聲為什麼容易被人忽略

,是因為人們偏愛因果思維,而不是統計思維。

6)如何減少噪聲:

個體決策價效比最高用平均值法,群體決策用中介評估法,演算法是未來最有效的方式。

關於科學決策,《噪聲》這本書詳細解釋了噪聲,以及如何減少噪聲的辦法,其實我看到一個視角,就是不久的將來,

演算法是最好的減少噪聲的方式

,這讓我想到一本書《原則》,瑞達里奧就是用機器的決策方式來做投資,避免噪聲和偏差的發生。

人類只能減少噪聲和偏差,但是機器演算法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噪聲和偏差。

在科學決策的路上,趕走偏見和噪聲兩隻老虎的,未來只可能是機器演算法這隻美猴王。

隨著AI時代的逐步到來,用演算法做更科學的決策會越來越流行。

在這之前,先借助平均值法和思維模型法,先讓自己的決策更科學吧~

最後的最後,還是推薦大家去看原書,看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何一點點推導他的理論體系,不能再精彩了~

最後借用原書的金句,結束全文

對抗噪聲,成為更聰明的決策者~

相關書籍推薦:

《思考,快與慢》

《噪聲》

《助推》

《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