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治癒童年

一個前央視女主持人說,她以前去參加一個心理課,一個同班上課的女孩子,長得很漂亮,一年四季都穿著絲襪和超短裙,因為裙子太短,落座的時候就不太雅觀,有人為此側目,有人背後議論。一次人生分享活動中,女孩子講起她的人生經歷,她從小被親生父母棄養,輾轉幾個家庭,好不容易才平安長大。由於從小缺少關愛,她潛意識裡總想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她沒有別的資源,除了她自己。人們這才理解了她一年四季著絲襪、超短裙的原因,她心裡多渴望被人多看一眼!哪怕這目光缺少理解,甚至不太友善。

女孩兒的心理我完全理解,雖然我沒有象她那麼強烈地渴望關注。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物資匱乏。家裡孩子多,父母忙著討生活,根本顧不上去關注每一個孩子,能吃飽穿暖就不錯了。我排行老二,聽姐姐說我上面本來有一個男孩兒,因早產夭折。兩年後我出生,父母本來盼望是個男孩兒,沒成想是個女孩子。後面又連續生了兩個女孩兒,直到第六個才生了個男孩兒。五個孩子,在那時候的農村很正常,缺吃少穿也是常態。長大以後,每每想起自己的童年,感覺有那麼多的遺憾。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聽父母說過“愛”、“喜歡”這樣的字眼,我唯一一次感到能慰藉心靈的印象,是有一次,大概兩三歲時吧,有一天,媽媽抱著我從屋裡往外走,碰到同院住的伯父家的女兒,她說,都這麼大了還讓媽媽抱著,這是我人生記憶裡唯一一次被媽媽抱著的印象。其他的記憶,都是被忽視、被冷落甚至被責罵的印象,來自父母、老師和其他人生遇見的人的這些不愉快的記憶。父母應該是愛孩子們的,但生活的艱難和日常勞作,讓他們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大大減少,停留在孩子們身上的目光少得可憐,也很少聽到來自父母的肯定、鼓勵和表揚。尤其是父親,由於任教的學校離家很遠,每個週末父親騎腳踏車回家一次,一般是週六晚上回來,週日下午或者週一早上騎腳踏車回學校。印象裡從沒跟父親正常交流過,甚至覺得父親是那麼陌生,更從沒有感受到父愛。記憶裡唯一一次向父親撒嬌的印象,是三四歲的時候,一次父親回家了,站在院子裡的菜窖上往外看,我衝上去抱著父親的腿,學著伯父家兒子的口氣對父親說:二叔你回來了!再長大一點,每次父親回來我都躲著他,甚至不跟他在一個桌子上吃飯。記憶裡從沒有當著他的面真正叫過一聲爸爸,直到父親97年去世,這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遺憾!不知道父親是否為此感到缺憾,但不叫爸的孩子,內心的敏感、孤獨、甚至莫名的憂傷、無助、缺乏安全感和一生都在努力自我糾正著性格中不自信、不堅定、不夠陽光等等缺陷的心歷路程,只有自己能懂。

回想半生,真正幸福快樂的時光,是上學前的那段日子,大概六、七歲的時候,對世事似懂非懂,有時間就和小夥伴在村裡、在田野裡瘋跑戲耍,那時候的快樂覆蓋了半生。我腦子裡經常回放這樣的畫面,一個漂亮的小女孩兒,穿著紅色的格子上衣,扎著兩個馬尾辮,頭髮被風吹得有點亂,在田野裡大聲地笑著、快樂地跑著!此時的我真想抱她一下,跟她說一句:寶貝,我愛你!你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