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還在試圖瞭解自己?這裡有幾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聽說你還在試圖瞭解自己?這裡有幾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第一部分引子,第二部分是分析,第三部分提供辦法。省時間的直接看第三部分。

01。

我喜歡和人聊天,不管是知乎上的網友,還是現實中的朋友。

聊天時難免涉及一些諸如此類的問題:未來打算做哪一行?以後想要往哪個領域發展?不出意料的,極少能聽到一些清晰具體的規劃,而大多是一些模稜兩可的回答:

以後的事兒現在哪裡說得清,走一步看一步吧。我先xxxx,然後再看看能不能有機會xxxxx,不過現在也還是說不準。

我也不太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先幹著現在這個xxxx,發展也還可以,以後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再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還沒想過啊,車到山前必有路,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吧。

我明白,有不少朋友是懶得和我說,其實人家心裡明白得很。但也有一些朋友,是真的想不到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客觀的說,這不是個普遍現象。身邊很多朋友和我聊天時也多有提及:時常對未來感到迷茫,

不是沒有出路

(本專業傳統就業路線、考公務員、留高校、去幫爸媽打理生意等等),

而是覺得幹這些沒意思

。但與此同時,糾結的點在於大家往往又找不到幹什麼是有意思的。

於是很多朋友在這種窘境下,往往選擇走一步看一步,先做好眼前事,再去規劃未來。但是往往不知不覺間,現在就已經是當初說好的那個未來了。說實話,這種做法也稱不上是無奈之舉,穩紮穩打,先獲取各方面的資訊再做決策,只是聽上去往往有一些無奈的意味。其實呢,主要問題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效率太低。

因為你不知道還要走幾步

這裡我的看法是:

把眼前的事情先做好十分重要,但是也可以試著去多瞭解自己。

02。

簡單分析一下。

其實人這一輩子說簡單也簡單,只要

找到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往往離幸福就更近一步

注:這裡我用的是找到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而不是說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認為這二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但是這裡就暫且不做區分了。

或者說人們都在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實現自身的價值,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自我的成長和修養是一生的過程,並沒有什麼速成的方法。而真實,清晰的自我認識,才能讓你有效的靠近自己的目標。

這裡有一張思維導圖:

聽說你還在試圖瞭解自己?這裡有幾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這張圖將自我實現的內部因素列出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迴圈:

首先,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認知,在這個認知下才會有對自身的一些期許(我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要怎麼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認知也可以說是價值觀。我們的價值觀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我們在生活中做出的各種選擇:城市,工作,生活,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做出了選擇之後,採取相應地行動,從而實現自我。

正確的自我認知,切合實際的自我期待,會讓我們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透過有效的行動來改變自我概念,從而達成一個正向的迴圈。

相反,偏頗的自我認知,不符合實際的自我期待就會阻礙自我實現的路程。

這也就是人們常常會問的:你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嗎?你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嗎?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有些姑娘覺得人這一生很短暫,可能給世界留不下太多痕跡。但她們還是想認真、充實的過完這一生。想多走一些城市,多吃一些美食,多經歷一些故事,才算不虛此生。那麼她們的人生價值就是認真、有趣的過完自己這一生,不敷衍自己,老了也有故事可以回味。所以她們享受旅遊、拍照、美食。很幸福。

有些創業者,往往在創業之前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致力於發明安全水杯的父親,可能之前由於疏忽導致女兒被燙傷。他們會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去防止這些悲劇再一次發生。那麼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就是幫助別人更好的生活。於是去創業,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很幸福。

有些倡導奉獻、致力於幫助他人的慈善家,常年奔走和呼籲,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奉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給那些素不相識的生命。但每每念及有不少人因為他們的努力,生活得到了改善,想必他們的慈善之路雖然辛苦,但是幸福。

明白了這一點,接下來的道路就簡單一些。因為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種生活方式,想從中找到能實現自我價值的那一種,這機率無異於大海撈針,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

縮小範圍

。換言之,通過了解自己排除掉一些不合適的方向,然後再去做小範圍的定向檢索。先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哪些能力和特點,適合做什麼職業,過什麼樣的生活。然後進一步去找出自己可能會喜歡的職業,以及能夠自我實現的途徑。

想補充的是,這裡其實有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究竟是在一份工作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部分,進而愛上這份工作,覺得自己的價值正在實現;還是打一開始就明白自己想得到什麼,然後逐步的去靠攏,最後也找到了自我實現的途徑。這二者我認為是殊途同歸,沒有高下之分。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

把眼前的事情先做好十分重要,但是也可以試著去多瞭解自己

。只不過這裡,我更想探討的是第二種途徑。

03。

寫了這麼多,終於進入了正題。這裡我想給出幾個方法,幫助大家去了解自己。

每個人都會對自我有個模糊的總體認知,但大多數的自我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天生的性格以及你的成長環境塑造了自我,我們透過他人對自身的反應以及與他人的比較來定位自己。

在認識自己之前,你要知道自我概念有兩個重要特徵,這兩個特徵普遍出現在眾人中。卻很少為自身覺察:一個是主觀性。一個是抗拒改變性。

主觀性

:我們往往認為對自身有著清晰正確的認知,但事實上它可能是被扭曲的。在自我認知和真實的自我之間,總有或大或小的誤差。當然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聖人,誤差在所難免。重要的是,在某些時候你陷入自我的幻想裡難以自拔時,要能警醒自己:不要過分自負得意忘形,也不要低估自己而盲從他人。

抗拒改變性

:人們往往會做出符合自我認知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反過來又會加強這些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言行習性都是在這種反覆的迴圈中形成的,當習慣形成後,儘管自身和環境發生了改變,但是我們仍然會堅持一個過時的自我概念。

“例如,未婚大學生或已婚夫妻中高自尊者優先尋找討他們喜歡的人作伴,而低自尊者會去救自己,選擇跟自己並不喜歡的人作伴。這意味著我們很少能及級學長去認識真實的自己,反而會增強我們熟悉的自我概念。”——《溝通的藝術》

自欺欺人和缺乏成長

也會導致固守著不正確的自我概念。拒絕學習新的技能,不願改善人際關係和身體狀況,不願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適圈,沉浸在萬事無憂,生後美好的幻想裡。人們很容易為自己的不願改變找各種藉口和理由,推脫自己“不能”成為想成為的人。而事實上,只要你有強烈得意願來改變,實現自身的價值,就會有各種方法來完成。

這一點我覺得其實很好改善,還是一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不進則退。

另外,這裡我想給大家普及的一個概念就是,認識自己是一個漸進、緩慢的過程。可以類比為畫畫,或者拼模型,都是先有了一個大的框架,然後再不斷細化,最後才變得精緻、栩栩如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且自己的形象也是發展的、時刻變化的。所以這個結果是靠大量的時間和思考堆積出來的。反思作為一種手段,要積累到足夠的數量,才能體現出一定的影響。

下面提供一些幫助正確認識自己的方法:學會獨處。自我監控(反思)。觀察他人。寫作(記錄,其實也是自我監控的方法)。

首先最想強調的一個前提是:

一定要獨處,人群中你永遠不可能找到自己

之所以這麼講,是因為和自己相處是一件本就不輕鬆,甚至可以說是費時費力的事情。

越是分心,就越是難做得好

。當身處人群中時,往往會不可抗的被分散注意力,因為需要互動,需要交際。但是就算是在人群之外,倘若一個人在家打一天遊戲,看一天綜藝,那也還是沒毛用。因為最重要的條件是,注意力不能被佔用,思緒是自由的,要有意識地去思考和檢索。因為只有這種時候,才有機會聆聽到內心深處的聲音。說的有些玄幻,具體來說我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幾種:跑步、閱讀、聽歌或者發呆。。都是一些不太佔用注意力的活動,但是卻能保證思緒的暢通。

前提說完了,接下來是具體的幾種方法:

a。 反思自身。

吾日三省吾身

,這句話真真是切中要害。反思,我認為是認識自己最高效的途徑之一。大家可能會覺得疑惑,反思誰不會,和了解自己有什麼關係?這裡我想解釋的是,一次兩次的反思,確實沒啥用,但是多次、頻繁的、習慣性的去反思自身,不單單是認識自己的好途徑,更是讓自己進步的好辦法。所以三省吾身,三在省前。這裡的三,我理解為虛數,意指多次。

要養成時刻反思自身的習慣!

要養成時刻反思自身的習慣!

要養成時刻反思自身的習慣!

這裡有一個很巧妙的點,我想和大家探討。我們東方人,往往是含蓄的、內斂的、謙虛的。面對別人的誇獎和讚揚反而會不太適應,誠惶誠恐。但是對於批評和建議,往往比較能夠虛心接受。這種特性的意義在於,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從自身不足入手,往往是容易起到效果的。因為我們不喜歡承認,這件事我做的很好;往往卻能認識到,這件事我做的不夠好。從這些不足入手,小到一句話,大到一個任務。去思考為什麼我沒做好,

排除掉環境和其他不可控因素,剩下的不外乎性格、能力、態度

。一件兩件事情看不出來,當積累到足夠多的數量時,就會明白,自己的性格是怎麼樣的,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能力有哪些不足,該如何補強;態度是不是不端正,具體原因是什麼。

這裡真的希望大家都有意識的去培養這種習慣。然後強調一下獨處,因為在習慣沒有養成的時候,獨處是開展反思的最好環境。當大家習慣養成之後,就沒有那麼絕對了。我現在在和朋友們聊天時,一句話出口都時常會反思,這句話表述方式是不是不好,讓對方難以接受;或者說這句玩笑是不是有點過了,我們的關係有沒有到這一步,等等。因為這時候反思對於我來說已經根植在潛意識裡,不耗費我太多精力了。

以前寫的:

思考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思考自己的每一次選擇,甚至可以做到思考自己說出的話,寫過的文字。這個過程必定是痛苦的,你會發現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錯過了無數,也傻逼了無數。可是不打緊,很快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也曾做對過這麼多選擇,把握住這麼多機會。而這,才是更關鍵的。因為你會發現這次生命裡我有很多事情是沒可能完成的了,但是相比起那些無盡的體驗,還有一些小小的領域是我可以涉及並且做得很好的。

所以,從認識自己的不足,再發展到認識自己的長處。進而認識到一個完整、真實的自己,這是我認為,具有可行性的道路之一。

b。 觀察他人。

這個辦法我覺得算是曲線救國。沒有那麼直接,但是也同樣有效。

這裡我的理解是,人這種生物實在是很奇妙。當有衝突和矛盾時,人都傾向於否定他人而不是否定自己。也可以延展為,當犯了同樣的錯誤時,自己的錯誤更難察覺。而且客觀的來說,把一件事情做成的要素有很多,可能有很多隱藏的因素是我們觀察不到的。但反過來看,失敗的原因可能更直觀簡單、更容易被觀察到。

同樣,以前寫過:

我的記憶力還算可以,近幾年發生在身邊的大小事我基本都能記得。我時常在睡前回憶,然後編織和梳理一張張關係、知識、思想的網,這也算是我的一個習慣。所以每當發生一件事,我都會聯想起好多。舉個例子,比如我有一個朋友,每次我得知了什麼他的訊息,這就相當於一小塊拼圖,每一次我們的交集都是一個反映他人格的小拼圖,當這些拼圖足夠多的時候,已經足夠我看出這個人大概的模樣了。他的喜好,他接受什麼不接受什麼,我怎麼和他相處;他的優點和長處,能給我帶來哪些幫助;他的侷限和不足,可能會給他日後的生活帶來什麼後果,若是我應該怎麼樣才能提醒他,其實大多數時候我都心裡有數。

這裡也要感謝我的朋友,大人魚。以前和他有過一次探討,在他的幫助下,這個方法定型和完善了起來。

當了解到身邊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的時候,就能透過對比找到很多相似和不同之處。從而發現差異,定位自己。同樣的,有時候把自己代入到朋友的某個場景中,看看自己該如何應對,是做的更差還是更好,也算是一種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方式。

上述兩種方法,都是上手比較困難,但是養成了習慣之後就變得簡單和高效

。所以希望朋友們能夠堅持一段時間,因為真的有收穫。總結一下,這兩種方法,都是從不足入手,最後推演出一個完整的自身形象。堅持半年一年之後,對於自身往往會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知。然後再去選擇職業,選擇生活方式,想必會更容易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c。 寫作。

還想補充一個小方法就是寫作。這是我在知乎開始碼字之後才體會到的。

寫作是一種把自身知識、想法,融會貫通的好方法。新想法的產生往往帶來的是對自己新的認識,所以也想提醒大家的是。瞭解自己也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因為自身時刻在變化,所以也有持續的、發展的審視自己。寫作可以作為一個應對手段。

d。自我期待。

有了對自己比較清晰的認識,明白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我們才能制定改變自己的目標,也就是自我期待。

這裡就說兩點:切合實際,循序漸進。挑一兩個最重要的目標,專注堅持。

就像認知自我一樣,要達成自我期待也是一個漸進的,緩慢的過程。人的一生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天才除外),只能挑一兩樣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做好。找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接下來就要盡力保證不要偏離航線,階段性的小目標可以讓你保持自我監控和動力。

大概就想到這麼多。以後有好的方法也會和大家分享。

我們在這裡,用“認真”等候你的參與

歡迎關注我們

知乎與公眾號:Mushroobby

聽說你還在試圖瞭解自己?這裡有幾個不成熟的小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