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母親把460萬全分給子女,如今卻沒有人給她養老,啥道理?

老年父母的焦慮和隱痛:我們八九十歲時,子女也都六七十歲了,我們該靠誰養老?

80歲母親把460萬全分給子女,如今卻沒有人給她養老,啥道理?

人人都說錢散人聚,偏偏這位老母親460萬都散給了兒女,兒女卻沒一個願意陪著老母養老。

老年人晚年要的是幸福,兒女呢,則更多考慮的是利益。

當下的人喜歡見人見事,以利益論是非,這也算是當下的一種風氣。所以,孩兒們平時都很少問候父母,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盯緊父母大人的錢包。

80歲母親把460萬全分給子女,如今卻沒有人給她養老,啥道理?

我友古葦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說的是,一位80歲老母親,她的古屋被動遷了,得了380萬補償款,再加上手裡存下的80萬,加在一起460萬,老人膝下有兩兒一女,老母親見自己垂垂老矣,留著錢也沒用,每個子女分得150萬,自己剩下10萬。子女拿到錢自然高興了。

但是,誰來奉養老母呢?

錢沒分到手前,兒女們顛顛的恨不得一天往老母這兒跑三遍,自從分到了錢,也知道老母手中沒剩多少錢了,老母的門庭從此冷落了。

80歲母親把460萬全分給子女,如今卻沒有人給她養老,啥道理?

古葦說,

養兒防老這條路怕是越來越難了

,這位老母很公道,每個子女都分一樣多的錢,但是老母卻涼涼了,為何?說到根本還是錢的分配問題。

聽到此處,我們還是要冷靜,街坊四鄰也都別火冒三丈,如今全世界都需要冷靜,我們眼見子女見錢眼開又不給父母養老,心裡有怒氣,但我們還是要冷靜,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冷靜就有出口。

10000句道德譴責,不如一捆10萬元錢頂用,這也算一種人的一種風氣吧。

既然錢好用,也能買到“孝道”,那麼,我們就說說,如今,我們該如何養老?

靠子女養老漸漸地就會成了一個傳說。

據稱,日本老人就很少靠子女養老,他們懂得一個道理,靠子女養老也是靠不住的。子女也有子女的一家人,他們也忙,忙著給自己的女兒或兒子帶孩子;有的不在一個城市,山高路遠,遠水解不了近渴。

另外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父母八九十歲時,其子女也都六七十歲了。

日本社會養老也算完善,老人手裡有錢,可以僱保姆居家養老,喜歡熱鬧的也可以去養老院,也可以社群養老。

最近,有報道說,杭州推出新養老模式,就是年輕人和老年人同住一個樓一個社群,願意與老人為鄰的年輕人,買這樣社群的房子,可享受政府補貼,但是有個條件,就是每天要志願為老人服務幾小時。這個模式也是一個不錯的養老入口。

再說說那位老母親,可以說是慈母啊,對子女並無二心,有錢就分給大家,很少想到自己的餘生怎樣過,父母很無私,子女呢,可以不附加條件奉養父母嗎?能做到無私嗎?

80歲母親把460萬全分給子女,如今卻沒有人給她養老,啥道理?

當下父母也要學會捂住錢袋子。

你今天給兒子、女兒10萬,給孫子5萬,當你缺錢時,伸手管他們要100元錢都難,這也是生活的是是非非,冷漠嗎?冷漠。

你是溫暖的,但子女並非溫暖。

所以,那位老母親的460萬,如果捂住不分,用這筆錢僱人照顧自己,子女若反對僱保姆,母親大人就好辦了,誰來膝下盡孝,錢就歸誰,而且是一點點給,直到度盡晚年。也可留下遺囑:凡日常侍候並給自己養老送終者,可繼承本老人家一切財產包括現金。

80歲母親把460萬全分給子女,如今卻沒有人給她養老,啥道理?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剔除了情味成分,剩下的就是赤裸裸的利益了。其實肯講利益是件好事,直接用錢說事,一切都變得簡單了,侍候者的心也舒暢了,被侍候者也不用整天去看兒女臉色了,皆大歡喜。

當下老人從60歲開始就該捂緊錢袋了,讓自己的手裡有錢,切不可效仿故事中的老母親,傾其所有給了子女,到頭來兩手空空,又有幾人願意心甘情願前來侍候呢?

我相信,這個故事僅僅是個特例。

孝順父母的子女還是大多數,他們讓漸漸老去的父母能夠溫暖前行。

配圖/郭濤梅婷《父母愛情》劇照/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