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放棄無用社交,選擇沉澱自己,會收穫真正的驚喜

於世間漩渦瞭解你,點選上方“關注”,與你聊情感。

(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全落落)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如今的人都普遍處於浮躁的狀態,將太多人請進自己的人生裡,將他人的眼光看得太重,也使自己活得越來越累。

社交的意義,無非是有兩種:一、獲得精神上的陪伴,二、獲得物質上的交換。

但是我們似乎都只讓自己沉浸在許多無用社交中,蹉跎了時間,花費了精力,最後發現我們參與的各種飯局和應酬都只是在應和他人。

加了很多人的微信,第二天也沒有再問候第二句,最終社交的意義化為烏有。

這就是無用社交,即使許多人也不願意把精力和時間花費在這樣的社交活動中,但是現實中,也的確有很多原因讓他們無法拒絕這樣的活動。

汪涵:放棄無用社交,選擇沉澱自己,會收穫真正的驚喜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過: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

放棄社會中的無用社交,真正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需要勇氣,但是能夠堅持,就能夠真正收穫充實和快樂。

因為真正的有效社交,是不喧囂而又有意義的。

汪涵在大家的印象當中,是一個溫潤儒雅的學者,和汪涵接觸過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的高情商。

在綜藝節目《火星情報局》中,錢楓吐槽汪涵把自己的微信刪了。而這時汪涵解釋道:“不只是你,連陳坤和范冰冰我都刪了。”

在汪涵看來,只要微信人數超過一百個,會很容易影響到他的社交。

他知道,真正的友誼是不吵鬧的。

汪涵:放棄無用社交,選擇沉澱自己,會收穫真正的驚喜

很多人都覺得汪涵是淡定從容的人,不僅僅是因為汪涵會說話,總是能夠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還因為他在默默沉澱自己。

這個過程就是他放棄了無用社交,選擇了讓自己的生活迴歸簡單和輕鬆,從而做自己想做的事,讀更多的書,也讓自己成為一本耐讀的書。

周國平的一段話一針見血:熱衷於社交的人往往自詡朋友眾多,其實他們心裡明白,社交場上的主宰絕對不是友誼,而是時尚、利益或無聊。

他認為,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

其實與他人的相處也就是社會關係的整合,而獨處則是自己內心的整合。對於獨處的人來說,沒有過多人的干擾,會讓他的生活變得十分的輕鬆和簡單。

汪涵:放棄無用社交,選擇沉澱自己,會收穫真正的驚喜

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在整合的過程中,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

整合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需要不斷調整頻率,找到最舒適的方式與他人、自己共處。

很多人更喜歡獨處,因為獨處讓他們不需要理會外界的聲音,專注提升自己。

獨處時,不需要考慮到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也不會困擾是否要參與那些熱鬧卻無意義的酒席聚會。

簡單來說,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學會讓自己沉澱下來,才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當然,喜歡獨處的人並不是說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而是不會選擇各種社交場所廣撒網,而是費心力經營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朋友。

知己三兩個,足矣。

汪涵:放棄無用社交,選擇沉澱自己,會收穫真正的驚喜

那麼獨處的時候,他們專注做的是什麼事呢?

如今的汪涵身上的主持功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實並不然。

在這條路上,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在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裡,他都是躲在家裡面看書。

遇到一些覺得值得回味的句子,他還會抄寫犯下反覆思考,瞭解當中的含義。

為了能夠成為一個大家喜歡的主持人,他每天都會對著鏡子去練習表情管理,為的就是在臺上可以表現得更自然。

在他的觀念裡,時間就是要用來做最有意義和有意思的事,避免一些無效社交網路。

因此,他身上的涵養和文人氣息恰好體現了邁克爾-柯蒂斯導演的電影《卡薩布蘭卡》裡面那句臺詞: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比起低質量的社交,懂得慢慢沉澱自己的人,更喜歡高質量的獨處。

在獨處的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努力,最終一定會收穫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