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與節儉背後的心理

剛看到一個好友對衣服浪費和節儉的批評指責,甚至拿相當年舉例子恨不得這些人餓死。覺得有點極端了。這種指責突然想到一個典故。

浪費與節儉背後的心理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顏回,都是魯國人。魯國為了解救被他國俘虜的同胞就出臺一個優惠政策,如果人們將魯國籍的奴隸贖回的話,可以報銷領賞。但是顏回救了很多人不去領賞,贏得了人們的稱讚,但是孔子卻罵他,你這個舉動將魯國的俘虜們害苦了,以後沒有人敢贖他們了。孔子說,你是有錢人能大批贖奴隸不要報酬,但大部分的魯國人沒有錢,如果他們以後贖回奴隸後去報銷領賞的時候人們肯定會拿你作比較會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報銷領賞的話經濟上又負擔不起,以後還會有人去救人嗎。顏回醒悟後馬上去報銷領賞了。

這個典故至少一方面告訴我們不要故作高尚的姿態標榜自己,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要想想其他人。如果故意這麼做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道德情操高尚,襯托他人卑劣,那麼你又能高尚到哪兒?真正有節操高尚的人是默默的,不管你感受到或不到,他就在那裡。何須貶低抱怨他人襯托自己高大全呢?

又讓我想起地鐵扔果皮姑娘被知名調解員當場批評,並要求姑娘撿果皮並強行拍影片上傳網路的事情。文明大家要遵守,固然是好,可是如果動不動都拿道德文明說事,甚至於用道德文明去綁架一個人的人格和尊嚴的時候,試問這又稱得上是什麼道德文明呢?扔果皮不對,但何須你執法呢,變相囚禁一個人,變相強制一個人,還私自曝光人,試問誰給你的權利?就因為你是電視著名的三流調解員,這樣的光環,讓莫須有的道德榮譽佔到上風,就可以肆意妄為舉起道德的大棒揮向別人嗎?看不慣就自己去做,要遠勝過以道德脅迫別人。說白了還是沒道德。

浪費與節儉背後的心理

不過我想這個好友不純粹是道德的呵斥,因為以前廠宿舍身邊有很多被褥衣服盆子浪費的,他也熟視無睹,處之安然,甚至自己的一些東西也放棄了。突然看不慣這些行為,恐怕是與自身焦慮有關。事業經濟決定一個人對外的反應變化。當一個人沒有足夠的經濟後盾做支撐的時候,那麼與相關經濟有關的現象就會很敏感。最根本的就是衣食住行。當這些潛在的貧乏危機逐步浮上水面,那麼看到所謂的丟棄的舊衣剩飯不自覺產生一種對比和恐怖。為了平和這種心理,就會拿道德的標準來指責這些現象。這也正說明他處於了弱勢的群體,發出抱怨批評不滿最多的聲音就是這個群體。並且我們每個人都會轉化到這樣的角色裡,不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說白了,你抱怨最多的時候,就是最窮最點背的時候了。。。

並且可以百分百地說, 他一旦事業經濟上解決了,立馬就會變成一個“趾高氣昂,甚至雄心壯志”的海口都會有,所有的道德文明和友愛都會逐步忘卻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