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情感不能承受之重:姚策死了,郭威的未來會好嗎?

姚策說:希望自己在兒子沒有記憶的時候離去。他是帶著最痛的記憶離開的,他不希望兒子還要重複感受失去至親這種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中國文化的特殊之處,就在於人際關係。

如果沒有身份關係,大多數中國人無法“定義”自己,有身份才能說明“我是誰”: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兄弟姐妹、老闆員工、領導下屬……,身份同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言行舉止。

既然活在關係裡,就要彼此照顧他人的心性,將心比心,每個人才能安心,都要照顧別人,每個人當然也就活得身不由己。

活在關係裡的中國人的“心”,首先是一種感情的作用。而儒家思想的分析範疇就是一些人倫與感情,沒有區分理性與感性,智力是感情化的。

姚策郭威28年錯抱的真相揭開後,掀起的軒然大波如此輕易地撼動中國人的心靈,就是這種“心”的感情化操縱的結果。

中國式情感不能承受之重:姚策死了,郭威的未來會好嗎?

2020年4月25日,最後一個得知真相的姚策說自己突然感到迷茫和害怕,“他們是不是要離開我了?”

從感性上,他期盼著母親能給予自己獨一的愛,因此當他在新聞裡看到許敏與郭威相擁而泣,聽到許敏與郭威通話,那種血濃於水的真情流露都讓他心裡不是滋味。他說自己變成了一個愛吃醋的小孩,“感覺就像是你靠了28年的為你遮風擋雨的牆,突然發現是別人家的了。”

2020年夏天,姚策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變化。當時他在上海治病,許敏夫婦前去探望他之後又悄悄到河南看望郭威,還領著郭威到姥姥家認親。

許敏割肝救子,是母愛的本能,當親生兒子出現,母愛的本能立刻傾斜到了郭威身上,也是母性的自然流露。

尷尬就在於,許敏和姚策之間,曾經理所當然的感情卻因此戛然而止。許敏說,自己之所以瞞著姚策是怕他傷心。但在姚策的妻子熊磊看來,許敏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去河南看郭威,沒必要躲著,“我們從別人嘴裡聽到,就覺得又是另外一種含義了。”

一方面,姚策覺得養父母越像從前那樣對自己好,自己的心理越有負擔,“你會覺得這種愛是難以承受的。”

另一方面,一個即將被世界拋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還要承受被曾經最愛自己的父母拋棄,他的確不堪其重。

中國式情感不能承受之重:姚策死了,郭威的未來會好嗎?

據新京報報道:

2021年1月5日,姚策在網上看到養母許敏和一名網友的聊天截圖,疑似喊話姚策:“拿著我出的錢,住著我買的房,吃著我送的米油,用著我送的日用品,欺負我不知道什麼叫熱搜什麼叫流量,組團造謠攻擊我,天理不容。”

為迴應養母的“隔空喊話”,姚策當天就釋出了短影片,要把自己名下的婚房歸還許敏夫婦。不想第二天,許敏一名身在北海的堂表兄弟就給姚策發來微信,請他寫個房產過戶的委託書。

彼時,姚策和許敏已經一個多月沒聯絡了。因為許敏又就網友的言論找自己質問,姚策把許敏的微信拉黑了。1月9日中午,姚策的委託書還沒寫好,許敏就在家庭微信群裡發話了。

根據當時的聊天記錄,許敏指責姚策引導輿論攻擊自己,前幾天發歸還房產的短影片是為了“把自己置於道德制高點”,讓粉絲“藉機攻擊許媽心腸歹毒”。姚策和妻子熊磊再三解釋從未操縱網友言論,讓許敏去報警、起訴攻擊者,許敏對此並未迴應。

言談間,許敏還曬出了發現“錯抱”前自己給姚策轉賬的聊天記錄、疑似替他償還信用卡的蓋章憑證等,說“信用卡太多不想發了,調查取證吧”。

到了這一步,沒有人有能力再用理性去應對如此巨大的情感波瀾,每個人都在感性的快車道上疾馳,28年的愛,就這樣被慢慢撕裂了。

中國式情感不能承受之重:姚策死了,郭威的未來會好嗎?

中國人的心是由道德判斷這個地基架構起來的,我們稱之為良知。每個人都要本著良知做事,如果別人對自己好,自己必須“以心換心”,否則就是“沒有良心”。

當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斷都被感情化,每個中國人的“個體”都異常的單薄,常常受到人情磁力場的左右。每個人都把情感是寄託在關係裡的,很在乎人與人之間的心意感通。

這個過程中最理想的行徑,是處處以對方為重,達到以心換心的目的。這樣以來,一個人的“自我”肯定,就必須藉助別人的表態,我對你好,自然也會期待你也對我一樣好,我的心才能得到撫慰。

從許敏的角度,她不但沒有從杜新枝夫婦身上看到如同自己一樣對姚策的用心,也沒有感受到他們對自己代受了原本屬於他們的苦難的感激之情,她失望地把杜新枝夫婦的震驚與錯愕,解讀為對接受姚策的不情願和放手郭威的不甘心。

中國式情感不能承受之重:姚策死了,郭威的未來會好嗎?

2020年7月,許敏的委屈終於爆發。兩家人當時正在開封相聚,商議起訴淮河醫院。在飯店的包廂裡,許敏一邊哭訴內心的煎熬,一邊講述帶姚策尋醫問藥的艱辛,“整個家族都毀了”。

見她哭得傷心,郭希寬試圖安慰,“其實我們比你們更傷感,我給你一個健康的孩子,我們現在得到的是一個有病的孩子。”郭希寬話音剛落,許敏激動地站了起來,瞪著眼睛大吼:“病孩子本來就是你們的!”

許敏自稱“無辜受害者”,“我們整個人生毀滅,家破人亡,我們三代人的付出整個都沒有了。”(新京報報道)

可是對於杜新枝夫婦來說,原本普普通通的生活,突然發現好兒子是別人的,病兒子是自己的,的確心理上無法接受家境上也無力承擔。但這個態度讓許敏太失望了,經濟上對她沒有表示,情感上沒有給予應有的感激,更沒有對自己失去姚策後未來生活的承諾。

杜新枝夫婦態度越消極,許敏的委屈就越大,在網友的助攻下,她的道德優越感反過來又強化了她的受害感。她越來越覺得是杜新枝夫婦奪走了原本屬於她的幸福,她要尋找“真相”,為自己28年的錯付討一個說法,於是錯報孩子成了偷換孩子,這個想象,殘酷地指向了杜新枝夫婦的未來。

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出自許敏居心叵測的計劃,她只是一個自認為被辜負了的母親,28年一場空,巨大的付出感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她需要一個能夠全然體諒並且撫慰她靈魂的人。

杜新枝夫婦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在姚策生命的最後階段,許敏從割肝救子的一腔熱血轉向了尋找真相的一意孤行,此刻,真相已經比姚策治病重要了。

中國式情感不能承受之重:姚策死了,郭威的未來會好嗎?

中國式親子關係有一個定製化的模版:孩子年幼時父母傾其所有的給予,子女理所應當的索取,到了父母老年,子女要竭盡全力地回報,父母要理所當然地領受。

在這個模版裡,中國人生下來就有了赤字—父母的生育之恩,然後越活赤字越大—父母的養育之恩。恩當然是要還的,只是回報率比最高的高利貸還高,註定是一生一世無法還清。還不清的債背後,就產生了一種經由負欠感推動的犧牲精神。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對負欠感的補償機制,西方文化歸罪於原生家庭,中國人則習慣於在他人身上追責任找補償。

當他人成為自己的責任人,中國人總有一種自己被辜負了的悲情。每個親密關係裡的角色都認為,我為你奉獻了一切,你卻如此待我!

當自己成為他人的責任主體,中國人又容易在關係裡產生一種因為過度犧牲導致的虧欠感,父母總覺得虧欠了子女,子女也總覺得虧欠了父母。

對姚策,許敏毫無疑問是極具犧牲精神的母親,她符合中國人對偉大母親的標準定義。而杜新枝卻遭到了網友的口誅筆伐:沒有供郭威讀大學、讓郭威照顧智商不夠的姐姐、給郭威的房子並不在郭威名下。網友們為許敏不值:她無私的養了一個啃老的兒子,杜新枝自私的養了一個供自己啃噬的兒子。

中國式情感不能承受之重:姚策死了,郭威的未來會好嗎?

作為母親,在真相揭開之前,許敏對姚策愛的不求回報,為什麼郭威出現後,她的心失衡了?許敏原本家境優渥,她在撫養姚策的過程中確實也傾其所有,巨大付出的結果居然是姚策死亡的結局,這該是怎樣的不甘啊!她給姚策的有多多,對郭威的虧欠就有多大。

尤其是在見到郭威後,她又有一種強烈的被剝奪感,她原本應該有這麼好的一個兒子,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他,但是卻都給了別人,她想要回來,哪怕能要的僅有那一套房。

如果不是為了房子,姚策與許敏的戰爭不會爆發。而姚策表態將要歸還九江的房產後,許敏並未拒絕。“既然要還給我們,各是各家也很好,省得扯皮。”

在杜新枝眼中,許敏想留下九江的房子,實際是想留住郭威——她希望郭威能夠回到自己的身邊生活。而郭威住在哪邊的房子裡,哪邊的父母就對這個兒子掌握了話語權。(新京報報道)

處在情緒峰值的許敏,已經沒有能力體諒此刻最委屈最無力的其實是姚策了,她把對杜新枝夫婦的所有不滿遷怒到了這個奄奄一息的兒子身上。她把照顧姚策的責任還給了杜新枝夫婦,那是原本就屬於他們的責任,她不欠姚策,她只想為郭威爭取。

中國式情感不能承受之重:姚策死了,郭威的未來會好嗎?

中國式關係中存在人我界限不明朗的問題,這樣的關係模式強調每個人都要壓抑自己的個性,識大體顧大局,每個人的自我發展都取決於別人的態度。

這樣的邏輯推導下去,就會把別人的發展當作是自己不發展的原因,把別人得到的當做是自己失去的,這個失去和自己的選擇無關,和自己的做事方式無關,和自己的情緒模式無關。

在令人唏噓的現實面前,杜新枝和許敏的難以接受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區別只是許敏難以接受的是她失去的過去,杜新枝難以接受的是將要失去的未來。

這個難以接受並不存在誰高尚誰卑劣的問題,只是她們面對的問題不一樣而已,失去過去的許敏滿腔的憤恨需要宣洩,她想找出造成她痛苦的罪魁禍首,想來想去,杜新枝夫婦不積極的態度正暗合了她悲情人生的想象。

生活比戲劇還要殘酷,就這樣,許敏對姚策的愛被巨大的憤怒感、悲情感、喪失感、委屈感淹沒了,為自己討個說法的情感訴求,已經超越了讓姚策帶著家人的愛、不留遺憾的離開的需求。

可是兩對父母和兩個孩子,誰又能不失落不委屈不遺憾不難過呢?許敏還能歸罪於杜新枝夫婦,姚策又能找誰背鍋呢?

他精疲力盡地對許敏表達著忠心,但在網友討伐的聲浪裡,他的聲音太微弱了,拉黑許敏不是因為恨,而是因為他不能再失去的愛。

而比起許敏炙熱的母愛,杜新枝顯然太剋制了,她說自己很想捱過去親親姚策的臉,又怕他突然醒了難為情,終究是沒有鼓足勇氣。

姚策說“其實我們一家的感情從未改變,28年的情感也不會因為網路輿論衝擊而煙消雲散。”這是姚策真正的心聲,也是他的期盼,從他選擇落葬江西來看,他心裡的父母還是許敏夫婦。

中國式情感不能承受之重:姚策死了,郭威的未來會好嗎?

許敏和江歌的媽媽很像,她們都是傾其所有的付出者,但法律能給她們的救濟實在是太有限了,接受不了這樣的結果,她們就必須要為自己失去的一切找一個真正的責任人。反正於情於理,她們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可以欽點她們心中以為的責任人,並獲取社會輿論的支援。

被害者心態裡的人,需要的是別人的補償,而不是自我的救贖。

如果能用無私的母愛繼續陪伴姚策走完餘生,其實才是許敏對28年母子情深最完美的交待。這樣以來,她不但仍然是姚策心裡最愛的母親,還可以繼續成為郭威最愛的母親。

許敏說沒想到姚策走得這麼突然,一直想去看姚策,但一直沒聯絡上對方,買了幾次票又退了,也不知道姚策已經轉院到了北京。姚策死後,臥病在床的許敏一遍遍的哭訴是誰剝奪了她見姚策最後一面的機會,矛頭直指杜新枝夫婦。

其實,沒有人不讓她看姚策,如果她對姚策的愛一如當初割肝救子時的義無反顧,誰又能擋住她呢?

中國式情感不能承受之重:姚策死了,郭威的未來會好嗎?

她曾經把所有的愛給了姚策,卻帶著愛恨交織迎來了結局,她現在可能還沒有能力想到這份恨最終的承受者是郭威,她的親生兒子要用怎樣的能力,才能平衡這兩個錯綜複雜的家庭,彌補兩個失落感重重的母親?

許敏渴望杜新枝夫婦的良知、姚策的良知,可是,如果郭威的餘生不是帶著對養父母的愛和感恩,而是帶著無法挽回的遺憾和不能彌補的痛恨,那麼他的良知又該如何安放?

不要說“偷換”不存在,就算是真的存在,對於孩子來說,我的父母是個壞蛋和他們愛自己並不是一個事情,這才是最基本的良知。

“偷換”的說法一再發酵,並沒有見郭威站到這個陣營裡,反倒是說自己應該會留在河南繼續生活,可見郭威並沒有因為網友們義憤填膺的陰謀論,就否定28年自己感受到的點點滴滴。

姚策已經走了,如果許敏不能儘快平復自己的情緒,郭威的未來會好嗎?他要在已經被撕裂的兩份親情之間不停地做選擇,這個選擇如履薄冰,稍不留意就會讓所有人粉身碎骨,他必須小心翼翼,才不至於寒了養父母的心傷了親父母的情。

中國式情感不能承受之重:姚策死了,郭威的未來會好嗎?

我們不能苛責許敏,但希望她儘快地恢復理性。其實兩家都是受害者,雖然她有不幸的過去,但是自己的兒子郭威被養得如此健康懂事,她還有可期的未來,是不是應該慶幸和感謝杜新枝夫婦,只有這樣,她才是真的在幫兒子、愛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