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異化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學習感悟

四種異化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學習感悟

無意中接觸到《非暴力溝通》,馬上聯想到甘地的非暴力運動,立刻對這本書就有了好感。這是腦海裡好的的經驗的影響,其實也是一種偏見,只不過是被社會主流價值觀認可的偏見。透過學習非暴力溝通,知道作者其實是不支援有偏見的。

作者認為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四種異化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學習感悟

作者認為如果溝通後彼此疏遠或者受到了傷害,那麼這個溝通就是異化的溝通方式。作者提到了四種異化溝通方式,分別是道德評判、逃避責任、進行比較、強人所難。回憶自己的人生經歷,發現自己使用瞭如此多的這四種異化溝通方式,汗!

四種異化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學習感悟

比如道德批判這個,在學習心理學之前,自己用的相當熟練,也許和學習法律有關,對違法者總是義憤填膺,殺人犯最好被處死。儘管知道激情犯罪,但是並不接受對他們從輕處罰。透過心理學學習,知道黑白之間有大塊的灰色,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一個人此時此地從善如流,彼時彼地十惡不赦。

正如比利時的利奧波德二世國王,在國內,對工人運動採取“退讓”政策,允許工會合法存在,於1893年在比利時實現了

普選制

。但是,卻以個人名義霸佔剛果大片土地,對當地居民的殘酷剝削、壓迫和屠殺。

四種異化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學習感悟

逃避責任也很常見,代表詞是“不得不”。這個我也中槍了,我從小就不愛做家務、不愛做飯,但是自己帶孩子後,為了孩子身體健康,我不得不做飯。我可從來沒想道這是逃避責任的做法。

很喜歡作者提的改變建議,把“不得不”改成“我選擇”。儘管作者是希望大家自己勇敢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但是我覺得這讓我們更突出了自己的主動性,控制感,感受都變了。“不得不”會讓人心煩,“我選擇”會讓人開心一點點。

進行比較在孩子的教育中特別常見,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考上好的大學、有好的工作,會羨慕。記得自己曾經這樣說過孩子,“你看誰誰考的多好。”孩子就特別生氣。誰願意被這樣比較呢,所以孩子就會反駁“誰誰還不如我呢?”家長本想激勵孩子,結果適得其反,孩子認為家長看不到他的優點和長處,卻只盯著他的短處和缺點。我覺得這和我們的文化也有關係,我們特別奉行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就怕孩子成為一個驕傲的人。

作者認為比較也是一種評判,而評判不利於非暴力溝通。被評判顯得對方比自己強,誰願意不如人,被別人看低呢?這個時候被評判方可能會憤怒,進入為權利而戰鬥狀態,溝通將很難繼續下去。

四種異化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學習感悟

強人所難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文化強調家長對孩子的絕對權威,以至於會有家長打斷孩子腿、一巴掌扇壞了聽力等現象。但事實是家長越是打壓厲害,孩子在青春期反彈越厲害,親子成了仇人的也不在少數。我覺得這也是為啥現在學生厭學如此多的原因之一吧。

我感覺作者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他倡導大家互助,透過愛的語言讓世界更美好。

四種異化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學習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