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紹興

——著名的水鄉、酒鄉、橋鄉,一座融“中國山水”和“詩畫江南”於一體的東方名城,公認的“山清水秀之城、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自古享有“東南山水越為首,天下風光數會稽”之美譽。歷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詩人都留下過讚美紹興的絢麗詩篇。

烏篷船上看東湖

浙江有

三大名湖

——杭州西湖、嘉興南湖與紹興東湖。蘇東坡“欲把

西湖

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讚美,令多少遊者為之傾倒;

南湖

因地處嘉興城南而得名,素來以“輕煙拂渚,微風欲來”的迷人景色著稱於世;至於

東湖

,它在紹興城東繞門山麓,由山與水兩部分組成,以山明水秀、巖奇洞幽、亭橋錯落、湖洞相連而聞名,更享有“天下第一盆景”之美譽。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春天,找了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漫步在石板鋪就的東湖街上,兩邊綠樹成蔭,商鋪林立,“

古越商埠

”的場景似乎在眼前出現。陣陣濃郁的酒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這都是從商鋪擺放的紹興黃酒罈裡散發出來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說的正是這樣的事兒!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慢慢走到一座拱形石橋說是通向東湖的小徑,右側傍山而成,人工開鑿的半山陡峭直立,巍峨險峻。行至小徑盡頭,水鄉特有的烏篷船闖入眼簾。它們一排排依次排列在碼頭處,或戴烏氈帽或戴草帽的艄公獨坐其上,間或還有幾個劃烏篷船的“美娘”,成就一道別樣的風景。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艄公坐在船尾,兩手搖著一側的槳,兩腳卻能同時推動另一側槳。如此手足並用,一屈一伸,倒是靈活自如。據說天冷時,艄工會把兩手插在衣袖裡,只靠雙腳蹬槳,卻絲毫不影響船速。船走得既快又穩,這應該是紹興地區獨有的一大景觀吧!

邊賞東湖美景,邊聽艄公介紹典故,經過百年的人工裝扮,如今的東湖,堤外是河,堤內為湖,湖中有山,山中藏洞,堪稱一個巧奪天工的“江南大園林”。艄公說,東湖還是富有歷史意義的勝蹟,像孫中山、陶成章、徐錫麟、魯迅等,都曾到此遊覽或商量革命大計。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烏篷船划進一個方洞,其入口僅容一艘小舟通行,入洞後卻別有洞天——四周懸崖峭壁,傾斜的洞頂上有水珠滴落,敲擊著水面,而後濺起一抹水花,並伴著叮咚悅耳的“琴韻”,這便是

陶公洞

其水面距山頂47米,距湖底18米,宛若一口天然巨井,更似一口扣水巨鍾,歎為觀止。正因為陶公洞奇絕特別,陶浚宣在東湖修建完工後還以“陶公”命名,既緬懷先祖陶淵明,又能使自己名傳千古。

蘭亭賞景品意境

蘭亭——著名的書法聖地,浙江重要的文化古蹟和旅遊勝地,位於紹興西南蘭渚山。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於此,東漢時建有驛亭,蘭亭由此得名。東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會稽內史兼大書法家王羲之與王凝之、王獻之、孫統等40幾位名人雅士在此雅集修禊。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此後,蘭亭聞名遐邇,慕名者眾。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今日,遊者拜訪的蘭亭系根據明嘉靖時的舊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園林的建築風格,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享譽海內外。

轉轉悠悠,蘭亭的景緻可以用

“一序”、“三碑”、“十一景”

來概括:“一序”即《蘭亭集序》;“三碑”指鵝池碑、蘭亭碑、御碑;“十一景”分別是鵝池、小蘭亭、曲水流觴、流觴亭、御碑亭、臨池十八缸、王右軍祠、書法博物館、古驛亭、之鎮、樂池。遊者不管在哪處地方駐足,心間總有滿滿的愜意與遐想。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鵝池是蘭亭的第一個景點,只看一眼,便對其“意趣”讚不絕口。清碧的池水上,高雅的白鵝悠然戲水,似在訴說王羲之愛鵝、養鵝、書鵝的傳說,好一幅活潑靈動的畫面!

池邊立石質三角亭一座,名“

鵝池碑亭

”;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間建,上書“鵝池”二字。相傳“鵝”字為王羲之所書,“池”字乃王獻之所書,父子合璧,成就千古佳話,人稱“父子碑”。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蘭亭的標誌性建築碑亭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建於清康熙年間。碑上“蘭亭”兩字為康熙皇帝御筆所書,被破壞後雖已修復,但留下了“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的遺憾。這塊殘碑獲得許多民眾的撫摸,如今已變得十分光滑。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但凡來到蘭亭,遊者絕不會錯過“曲水流觴”。流觴亭前,一條“之”字形的曲水演繹柔婉曲折之美。

中間一塊木化石上刻著“曲水流觴”四字,望之心潮澎湃。王羲之《蘭亭集序》裡所描繪的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於此得到最好的印證。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我的思緒很自然地飄到那個詩意而經典的畫面:倒上酒的酒杯從曲水上游緩緩漂下,停在了某名士面前,他將酒一飲而盡,即興作詩,作不出則罰酒三觥……那次盛會,雅士們所作的37首詩彙集成冊,稱《蘭亭集》;王羲之趁著酒興,用鼠須筆和蠶繭紙一氣呵成的《蘭亭集序》,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合駢句、駢散,堪稱歷代名篇。

至於“流觴亭”左邊的王右軍祠,此為蘭亭的精華所在。它粉牆黛瓦,飛簷迴廊,四面臨水,古樸深沉。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祠內有一方

墨池

,相傳王羲之臨池學書,常在池中洗筆,日久池水變黑,故名,想來頗為有趣。墨華亭建在池中,亭旁連橋,祠旁環廊,整個建築“山水廊橋亭”別緻典雅,獨具匠心。祠內陳列王羲之像,兩側迴廊是歷代名家臨寫的《蘭亭集序》刻石。在此流連一番,你我皆會為其營造的氛圍所陶醉!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魯迅故居憶魯迅

去紹興,自然不忘了拜訪魯迅故居。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我們的遊程從

三味書屋

開始。雖過了讀書時代,但仍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部分描述,也記得魯迅的塾師是學問淵博的壽鏡吾老先生。

先生當年住在壽家臺門,那兒前臨小河,架石橋以通,西有竹園,蔥鬱盎然。整幢建築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聞名中外的三味書屋就在壽家臺門的東側廂房。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步入書屋,一眼便看見正中上方懸掛的匾額,此為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據說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額和《松鹿圖》行禮,然後才開始讀書。

兩邊的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詩書”,品來十分有味兒!書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是塾師的講臺,兩旁的椅子供來客歇坐,邊上則為學生的座位,一切顯得井井有條。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因為一個“早”字,我們很快便在書屋的東北角找到了魯迅的座位。這是一張兩抽屜的硬木書桌,桌面右邊的“早”字一寸見方,是魯迅當年因故遲到、受到嚴厲批評後刻下的。這兒,承載了魯迅青少年時期多少的回憶!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從魯迅故居臨街那扇黑色臺門入內,穿過小天井,便見一間泥地的臺門間,系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裡陳列著轎和櫓,其中轎槓為魯迅家的原物。

從臺門斗側門進去,眼前看到的那口水井亦是當年的遺物。穿過長廊,即抵達因種著兩株茂盛金桂而得名的桂花明堂。導遊告訴我們,小時候的魯迅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聽他的繼祖母蔣氏給他猜謎,講故事,那場面想來十分愜意悠閒。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過了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裡邊陳列的一張鐵梨木床系魯迅當年睡過的原物。據介紹,這裡是當時魯迅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

他常常在這裡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說《懷舊》就是在此寫成的。天井過後,迎面是儲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東首前半間是客廳,俗稱“小堂前”,是魯迅家吃飯、會客的地方。“小堂前”後面一板之隔為魯迅母親魯瑞的臥室,西首前半間為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樓上東首一間則為魯迅原配夫人朱安的臥室……

在這座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裡走走看看,無限遐思又在腦海中生髮,飄飛。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走出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便呈現在我們面前。此館以“老房子、新空間”為設計理念,與該地區傳統街巷肌理保持統一,給人舒雅的視覺和心靈享受。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品黃酒賞社戲

立冬後我再次去紹興是為了採風“社戲”。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下火車時已是傍晚時分,前往住地一條只能透過一輛汽車的巷道,兩側牆上、屋簷下掛滿臘雞、臘肉、臘腸等,司機說“這些臘制都是立冬後醃的”。

許多人都知道紹興是“黃酒故鄉”,但少有人知道立冬釀的黃酒最具品質。時至今日,紹興民間仍保留

冬釀酒祈求福祉

的傳統,而且還增加了饋贈親友等用途。

稱為“冬釀”的黃酒,釀成後呈乳白色,香氣撲鼻,誘人心脾,加之此時水屬冬水,所釀的酒易貯藏,不會變質。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紹興人家,幾乎每天都要喝點黃酒,即使不喝只看,當地人飲酒閒聊也是令人興趣十足的一道風景。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紹興保留下來有604座古橋,行人較多的橋頭大多有酒館,往來街道兩側與有名的紹興臭豆腐的乳香相伴的就是甘醇酒香。

聽介紹,冬春到紹興選16度以上黃酒品味,六味俱全,醇香厚重。抵不住誘惑,數日內痛痛快快地把元紅、加飯、香雪、善釀等四大型別的黃酒嚐個遍,抽空趕到位於火車站西側北海橋的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近7000年曆史的河姆渡時越國的黃酒的中國黃酒博物館溯本求源。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紹興臭豆腐的地道豈止是名聲在外的“臭”,那口感讓人上癮,再咂一口黃酒,甜絲絲地,浸著米香。

真正考驗食客勇氣的是夾一口臭莧菜,試探著輕輕咬,“衝”味猛地排出隨著咀嚼再感覺起來,莧菜的汁液還殘留一些在口腔,卻滑膩膩的清香,有點薄荷的清爽感。清香中混著黃酒的甜香,加上粒粒茴香,一碗酒不知不覺就見底了。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史上社戲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發源於紹興,曾經遍及江南。後來成為民間娛樂的主要形式,被稱為“

社戲

”,就是今天的

紹劇

後來我仔細讀了魯迅先生的《社戲》,夜晚趕往附近的鄉下,目睹的場景讓我又驚又喜。“大敲,大叫,大跳,很不適於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地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90年前被魯迅在《社戲》一文好像就書寫在眼前,依舊是紹興百姓不能缺失的生活,那質樸而高昂,以及觀眾痴迷激越的勁頭,無論誰都會真正向往!

離市區20餘公里的蘭亭村,是書法聖人王羲之的故里,自古以來就有喜好社戲的傳統,還是遠近聞名的“書法村”。村民靠賣書法,過上了富裕生活,但再忙也不忘放下手中忙碌的書法行當,召集十里八村的親屬和朋友,暢快的喝足了黃酒,夜晚再到村裡臨時搭起的戲臺下,饒有興趣地觀看紹劇團進村演出。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傍晚時分,立在村中廟宇對面的戲臺模糊在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的戲臺,大幕隨著鑼鼓漸漸拉開,前奏逐漸變得粗獷而高昂,拉開了整場戲的序幕,臺下的眼睛隨著節奏瞪起來,一同朝著舞臺掃去。

遠處的群眾,聞聲快步趕了過來。約十分鐘隨著喊叫開場了,幾分鐘一個高潮,隨即引發一陣喝彩。似乎天天看天天有味道,演員們臺上演出,村民早已在臺下泡好了茶,酒熱臉紅,敞開外衣,和著臺上的節拍,想著賞心的樂事。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看戲的人是很自由的,一邊喝著黃酒一邊悠哉悠哉的看著戲,再嚼上幾顆茴香豆,脆生生在嘴邊作響。幾分醉意,幾分激昂,幾分逍遙又幾分自在。

由於紹劇方言為多,立在劇場兩側的電子字幕顯示的臺詞是普通話,憑藉字幕跟下來,就會漸漸品出味道來。社戲表現了老百姓原汁原味生活,既古老又接地氣,在不經意間散發著濃濃的鄉土味。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擁有四百多萬人口的紹興,毗鄰杭州、上海。然而這裡民俗民風濃重,現代文化影響沒有完全衝擊掉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幾乎城鄉民眾都酷愛紹劇。

這種難以超越的熱情,既非組織計劃,又非取悅遊人進行的表演,因素不外乎

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保留大量膾炙人口,表現濃郁鄉土氣息的傳統劇目,迎合不同觀眾尤其是“草根”階層的需求,如《龍虎鬥》《雙龍會》《于謙》《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另一方面就是不斷培養土生土長、功夫過硬的藝人,因紹劇一大特色是武功必須過硬,誰要是能一口氣連翻三十個跟斗,他才會獲得全場喝彩。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聽演社戲的演員介紹,做這行是個苦差事,年年都有傷殘演員,而且觀眾看戲一直都是免費的。每次演出能夠或多或少地得到當地鄉村組織、社會人士的資助,也僅可支付演員補貼。好在政府財政保證所有演職人員的工資,從事這行仍屬清貧階層。演員和觀眾不捨不棄紹劇,這是牽著他們魂魄,印染著濃重民風、民情和民俗的一根脈動。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行走水上紹興的街巷中,也會感受到橋多船多歌亦多。時不時能從某戶人家的窗戶裡飄出紹劇的唱腔;清早的河畔、古街巷中民眾自發的社戲唱段,唱腔豪邁,披肝瀝膽,也是一道獨特的景觀。

踏跡尋音紹興:東南山水越為首 天下風光數會稽

越聲/文圖

黃真/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