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知道答案:人不快樂的根源,竟然是不夠“自私”

心理學知道答案:人不快樂的根源,竟然是不夠“自私”

開啟搜狗搜尋APP,檢視更多精彩資訊

提到“自私”一詞,大家心裡湧上的一定不是欣賞的情緒。自古以來,它都是和“損人利己”劃等號的貶義詞。所以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教育:不能做自私的人,要多考慮別人少考慮自己,要講奉獻不計回報。

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經歷過,心愛的玩具被鄰居來串門的孩子看中的事。絕大多數人會在媽媽“要懂得分享啊,他喜歡就送給他吧”的勸導下,內心縱然有太多不捨,也只是含著淚看著玩具被送走,而說不出“不給”兩個字。

為什麼說不出?說了就會被看作自私啊,就會被說出不懂事。長大後的我們,也無時不在努力做一個無私的人,把“自私”看作大忌而拒之千里。

心理學知道答案:人不快樂的根源,竟然是不夠“自私”

可是,今天,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你不快樂的根源,就是不夠自私!難不成我們堅守幾十年的為人之本,竟然是剝奪我們人生快樂的禍首?先別驚訝,看看以下幾點,你是否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

【一】因為不夠自私,不懂拒絕

你有沒有經歷過:

本來工作一天,自己已經很累了,特別想早早回家倒進沙發裡,可當同事對你說:“哎呀,這文案太長了,你能幫我一起做完它嗎?”

你內心有一百個小人在吶喊:我累了,我要回家。可,不自私的心告訴你:要為同事著想,他一個人做會很累的,我搭把手讓他輕鬆些。

心理學知道答案:人不快樂的根源,竟然是不夠“自私”

於是,你選擇留下來和同事一起加班。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你快樂嗎?

回答當然是不,無論是掙扎的過程,還是堅持工作的過程,都可以用“痛苦”來描述你的心境。這一切,不是“無私”帶給你的嗎?

更讓人難以承受的是,因為無私的標籤被貼上後,周圍的人習慣向我們求助,而我們習慣了“有求必應”,於是我們漸漸成了好說話的老好人。

這就意味著,我們會失去更多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精力,自然也就意味著失去更多的快樂。

【二】因為不夠自私,屢次失去自己應得的利益

就像小時候被迫無私,把心愛的玩具送人一樣,成人的世界裡也時時上演這樣的劇情,本屬於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走,卻因為無私而不好意思不撒手。

心理學知道答案:人不快樂的根源,竟然是不夠“自私”

撒了手卻難免鬱悶、委屈,明明是自己的,就這樣成了別人的,聖人才會毫不在意呢。

前幾天,一個朋友就被“無私”撞了一下腰,小鬱悶了幾天呢。單位組織部分員工去俄羅斯遊玩,朋友位列其中。

正高興地做準備工作呢,一個平時要好的同事請求他,把名額讓給自己。理由是,女兒想去俄羅斯留學,他想借著公費旅遊的機會,去俄羅斯考察下。

那同事說:“我知道,這個機會對你很難得。可是,我也知道,你是個很為別人著想的人,只要我張嘴,你一定不會拒絕我。”

我這位朋友什麼也說不出來,就這樣把機會讓給了同事。臨了,還是他去找領導說,自己不想去了,讓某某去吧。事後,自己別提多鬱悶了。

心理學知道答案:人不快樂的根源,竟然是不夠“自私”

【三】因為不夠自私,揹負所有與己無關的責任

有這樣心理的人被人認為是善良、善解人意、無私、有情有義,可是當善良、無私到了“無我”的程度,就真不只是一個“累”字可描述了。

什麼都只想著別人,不想著自己,只要別人開心了,自己怎麼都行,內心裡的那個被壓抑的自己,能開心嗎?

如上種種,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太過於無私”。所以,我們說:不快樂的根源,是不夠自私。

換一種說法,那就是,我們要學會適度自私。是的,這與我們堅守的為人之本並不矛盾,我們不做那種“損人利己”的自私之人,我們要做的是,在不侵害、損壞別人利益的前提下,多考慮一下自己,多關注一下自我。

心理學知道答案:人不快樂的根源,竟然是不夠“自私”

美國有心理學家為這樣的“自私”起個名字叫:“

高尚的自私

”,很恰切地詮釋了適度自私的理念。

曹操說:“寧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傅雷則說:“寧天下人負我,勿我負天下人。”

前者是極端利己的自私,後者又是完全利他的無私。如此極端,過則為災,實在不適於我們常人。

理性的,積極的狀態便是這“高尚的自私”了:

要有自我的意識,要給自己更多關注和愛,要敢於維護自我的利益……

如此,我們會減少很多煩惱。比如,多考慮一下自己的感受,懂得拒絕別人的求助,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做我們自己的事;

心理學知道答案:人不快樂的根源,竟然是不夠“自私”

多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該爭取的時候就爭取,我們就不會過於懊喪,有那麼多負面情緒糾纏;

還有,不過多在意別人的情緒,更多在意自己是否快樂,自然就會注重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遠離不開心。

所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每天都做心靈保健操,學著做一個“適度自私”的人,以下幾套動作,做起來吧——

1、先好好對自己,才有餘力愛別人

在幫別人做事之前,仔細聆聽自己內心的想法,尊重自己的想法。只要有一個聲音在說:我不願意,我不想,那麼就不做。一定要打破愧疚感的枷鎖,不幫別人,這不是自私。先好好對自己,才有餘力愛別人。

心理學知道答案:人不快樂的根源,竟然是不夠“自私”

我的同事依珊之前總是對別人的請求難以說出拒絕的話,我只跟她打了個比方:你走在馬路上,看到別人摔倒,一定是會過去扶他起來的;

可是,當你也摔倒在地,身負重傷,這時候有人在你旁邊不遠的地方摔倒了,你還過去扶他嗎?

依珊搖頭:做不到了。

好,下次當有同事把長達80頁的資料交給依珊,讓她幫忙整理成PPT的時候,依珊粗略算了下,做完這些基本得通宵了,第二天自己還有重要的工作要做。

她想到了我的比方,非得把自己摔成重傷了,也要咬牙去扶別人嗎?於是,她拒絕了。

心理學知道答案:人不快樂的根源,竟然是不夠“自私”

儘管拒絕的話說得很艱澀很隱晦,但同事一聽就明白了她的難處,她成功做到了“適度自私”,保全了自己的快樂。

2、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你把錢借給了朋友,自己用錢時候一籌莫展,因為一筆借出去的錢而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可你若不借錢給朋友,他依舊會想到別的辦法解決問題,而你的生活也並不受影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對於周圍的人來說,不是不可或缺。所以,別讓自己揹負太重的道義、情義,犧牲自己去照亮別人。

3、不盲目付出

不能因為朋友要買房,賣了自己的房子去幫他;不能因為戀人要天上的星星,借火箭也要給她摘……

心理學知道答案:人不快樂的根源,竟然是不夠“自私”

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價值有多大,明智地適度地,讓自己發光發熱。不能做的,做不了的,明確不做。這不是自私,是理性,是對自己的呵護。

一輩子就這麼長,我們再不學會“高尚的自私”,可真就在失去自我的痛苦中,負了韶華。千萬別再做那個委曲求全,只替別人考慮的,無私的人了。

每個人都適度自私,讓自己的快樂多一點;每個人都適度無私,讓他人的快樂多一點。如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疆界,世界安好。

作者:

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永珍,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