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寫的“兩株棗樹”像囉嗦的病句,為何大家都說是千古名句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如果不說明這個句子的出處,恐怕不少人會認為這是哪個小學生造的囉嗦病句。

但是事實上這個句子出自於大文學家魯迅的現代文《秋夜》,現在看來文學價值極高,算是魯迅先生的標誌性名句。

魯迅的文章一直以來被作為中小學的必學科目。

這就說明了魯迅的文學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是文學史上無價珍寶。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作品才被後世的文學家反覆研讀,鑽研。

那這樣魯迅先生的“病句”又是如何?

魯迅寫的“兩株棗樹”像囉嗦的病句,為何大家都說是千古名句

文壇大家的由來

都知道魯迅是文壇大家,卻很少人知道魯迅曾經竟棄醫從文。

當時局勢動盪,出現了不少的戰亂還有背叛國家的人。

所以開始的魯迅打算用醫學拯救當時的國民。

但是醫學的力量實在是微乎其微,對於當時那個年代來說只能拯救一小部分的人,還是在身體上解決他們的生理病痛。

所以有著一腔熱血的魯迅堅定地拿起了自己手中的筆桿子,橫眉冷對千夫指。

用自己的文字來與反動組織對抗,用自己的文字來洗刷當時國民那貧瘠的心靈。

事實證明,魯迅的做法是對的,他激勵了一部分的進步青年進行變革。

要知道,那個動盪的年代,做醫生也是有著很好的待遇水平。

文字工作者卻時常需要忍飢挨餓。

所以說魯迅是做了很大的犧牲。

他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來換取人們的思想覺醒,同時留下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

魯迅寫的“兩株棗樹”像囉嗦的病句,為何大家都說是千古名句

作品的內涵

魯迅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創作者,更是一個革命者。

他的作品不僅僅記錄了他的文學蹤跡,更反抗了當時大多數的掌權者。

他的作品之所以鼓勵了大批青年就是因為他的犀利文峰。

所以後人品讀他的作品可以發現,大多數都是具有內涵意義的。正如《秋夜》中,讓人讀不通的“棗樹”。

文章中,摻雜了魯迅的慣用冷式幽默。

院子中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有人會問,那另一棵呢?

另一棵也是棗樹。

正因為這個重複的語句,才彰顯了棗樹的重要性。

畢竟“秋夜”全文講述的不僅僅是寒冷的秋夜,而是在冷風蕭瑟中仍舊挺拔的棗樹。

他們不畏嚴寒,依舊站立在冷風呼嘯中。

在魯迅的筆下,秋夜就是那個動盪的時局,棗樹就是無數的堅持在權勢力量下,奮勇拼搏的進步人士。

如果全文通讀下來,就會發現魯迅先生對棗樹的“精神”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魯迅寫的“兩株棗樹”像囉嗦的病句,為何大家都說是千古名句

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在當代我們解讀古文時,經常出現通假字。

一個字,在現代看來是一個意思,但是在古文中,確實另一個意思。

有的時候,通假字就是古人寫作文章的時候出現的錯別字,但是有的時候,通假字卻是古人用來湊數的文字。

因為時代不同,所以我們很難對古文直接理解,需要專門的註釋才能理解。

同理,魯迅的文章也是一個時代的標緻。

民國是第一次倡導白話文,所以經過時代的發展,我們對魯迅文章中出現的難以理解的句子,也就釋然了,畢竟是文化背景已經不同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不同的印記。

魯迅的文學情感

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表達和反饋。

透過對魯迅的瞭解,我們可以發現,魯迅死亡文學情感也是一直在變化的。

魯迅寫的“兩株棗樹”像囉嗦的病句,為何大家都說是千古名句

就像是王國維曾經在人間詞話中定義的文學情感的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第一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第二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為第三境界。

魯迅也經歷了從奮筆疾書的痛斥和感慨萬千的苦悶,到了返璞歸真的淡然。

中小學生為何要學習魯迅。

為何要追隨魯迅的步伐。這就是原因。

魯迅對家國大事的關心,對革命的支援,都體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

雖然在魯迅的描述中,我們見到了當時麻木不仁的百姓,見識到了掌權者的酷刑,也見識到了革命之路的艱辛。

正因為如此,現代的知識青年才要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感受到心靈的共鳴。

魯迅寫的“兩株棗樹”像囉嗦的病句,為何大家都說是千古名句

文學時代的碰撞。

如果學生在課堂中舉一個“棗樹”的例句,恐怕會被老師刁難。

這不是那個文學時代了。現在的文學既苛刻又認真,既鼓勵創新,有限制發展。

這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相互競爭,更是文學時代的相互碰撞。

雖然之前時代的文學作品現在也有著很大的研讀意義,但要是有人用上一個文學時代的方式進行創作,恐怕會被人嘲弄。

所以現代的文學作者只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創作出更符合現代的文學作品,否則就是不合時宜。

在當初,民國盛行白話文的時候,也有人極力的反對,那就是章士釗等人。

白話文也有人支援就是魯迅、胡適等人,他們各自成立了自己的陣營,相互對抗。

最後白話文取得了勝利。

魯迅寫的“兩株棗樹”像囉嗦的病句,為何大家都說是千古名句

雖然現在的標新立異會被時代沖刷。

但是學習是永無止境的,進步也是這樣的,所以現代的文學作者也應該向魯迅先生學習,向文壇大家看齊,努力找尋屬於自己風格的文字。

哪怕不被現代文學所接受,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成為瑰寶。流芳百世的不是作品,而是勇敢記錄的精神品質。

這就是魯迅先生的特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