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包拯的真實人生,許多人都只是一知半解

對於包拯的真實人生,許多人都只是一知半解

包拯的經典影視形象

戲中人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電視劇《包青天》熱播,“包大人”成為正直果敢、鐵面無私的代言人,“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等故事也廣為流傳。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包拯並沒有這麼神奇的斷案能力,但其不畏權貴、忠正耿介的形象卻是一脈相承。

富貴公子甘當“宅男”

大宋王朝的第40個年頭,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門望族誕生了一個胖小子,這個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來的一脈單傳,就是後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

包拯從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29歲那年,他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建昌縣知縣。然而,包拯捨不得離開父母,便奏請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邊上班,於是改任為和州監稅。結果父母仍不願意離開合肥的家業去適應新的生活。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獨苗,索性把官給辭了,安心在家陪父母。二老離世後,他守孝3年。後來,在鄉親鄰居苦口婆心地勸說鼓勵下,包拯才決定離開家鄉,正式踏上仕途。包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差事是安徽天長縣知縣,此時的他已經39歲。

包拯在此任上斷過一起“牛舌案”尚留史書。有賊把別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狀,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殺了。不久又有人來告狀,說牛主人私殺耕牛,這在宋朝是違法的,包拯斷喝道:“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賊被識破,驚服!

一件小案子,從中看出包拯斷案的機智果斷,也許他“善斷獄訟”之名就是從這時流傳開來。不過歷史上,包拯的政績並不在斷案。

官場新秀打破潛規則

3年後,42歲的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廣東肇慶)。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的時髦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裡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徵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執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任期滿後,包拯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

不久,45歲的包拯因“端硯事件”被皇帝賞識,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在官場嶄露頭角,包拯確實發出了不少聲音,對國家的內政外交上提出過許多批評意見,比如要求從重處罰販賣私鹽者,反對朝廷以進貢求和西夏,主張強國策略等等。其間,他還代表大宋出使契丹,並與對方使臣舌戰併成功贏回大宋面子。

這其中,他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盤剝災民罪行的事蹟,被後世再創作為《陳州放糧》。事實上,作為官場新秀,當時包拯只是上了一個並不為人關注的批評性的奏章,是否被批准史料也無下文。

不畏強權,彈劾“國丈”

包拯秉性耿直,不與人苟合,不偽辭色悅人,一生不結派系也不捲入黨爭,甚至沒有一個走得近的朋友,以至於“故人、親黨皆絕之”。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彈劾別人。據統計,在他彈劾下被降職、罷官、法辦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幾乎都是當朝權貴。

他7次彈劾酷吏王逵,頂住各方面的壓力,最終把這個寵臣拉下馬;他彈劾仁宗最親信的太監閻士良“監守自盜”;他4次彈劾皇親郭承佑,讓仁宗幾乎下不了臺;到最後,包拯6次彈劾“國丈”,硬生生把仁宗寵妃的堂伯父張堯佐給彈下馬來。

當時,仁宗專寵張貴妃,讓她平庸的伯父一年之內晉升4次,手握財政、人事大權。包拯首先冒出來彈劾,不料張堯佐的職位不降反升,這說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見形勢不對,3天之內又彈劾,甚至大呼“國丈”是“盛世垃圾,白晝魔鬼”,見沒動靜,包拯再彈,而仁宗也慪氣了,一意孤行要把“國丈”提拔為宣徽使。

激進者要求廷辯,在爭執到達最高潮時,包拯一激動,站在仁宗面前義憤填膺滔滔不絕,唾沫星子濺了仁宗一臉,皇帝尷尬至極又窩火,拂袖而去。就這樣,仁宗總算答應了后妃之家不得任兩府的建議,又批評了諫官們在殿上喧譁失禮。而張堯佐自感犯了眾怒,主動辭去一些職務。事實上,皇帝只是緩兵之計,僅過了幾個月又把這些要職委給“國丈”了。包拯便繼續彈劾,最終把仁宗給弄煩了,不再動張堯佐的職務。後來張貴妃又香消玉殞,這場由包拯掀起的君臣拉鋸戰總算平息了。

包拯這股子牛勁讓權幸大臣,甚至仁宗本人都有點畏懼三分,當時在官場流行一句時髦語“包彈”,為官清廉正派,就叫“沒包彈”,貪官汙吏就叫“有包彈”。

坐鎮開封,善始善終

至和三年(1056),58歲的包拯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他只在這個職位上坐了一年有餘,既沒有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也沒有公孫先生、南俠展昭,更沒有狗頭鍘、虎頭鍘、龍頭鍘。不過,以包拯的個性,不在開封府幹出點名堂不會善罷干休。他一上任就改革訴訟制度,裁撤了門牌司,在當時,平民告狀都得先透過門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時常被小吏訛詐。

幾個月後,惠民河漲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調查,原來屢疏不通的原因是達官貴人在河兩岸佔地修豪宅,還堵水築起了“水上公園”。包拯立即下令將這些花園水榭全部“毀去”以洩水勢,“人患”一治,水患自然解除。包拯這一舉動可謂石破驚天,威名大震,京師老百姓都盛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當然,在這不長的時間裡,包拯肯定也查辦過一些案子,也許其中不乏為民平冤的,也採取過一些措施維護首都治安,一度贏得美名。他處理案件公道正派,執法嚴峻,對各種階層一視同仁也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不到兩年,61歲的他就被任命為三司使,負責全國經濟工作,他展現出了經濟改革的天賦,比如改“科率”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價格購買農民要繳的上供物資;免除部分地區“折變”,即廢除農民將糧食變成現錢納稅的規定等措施。兩年後,包拯被提拔為樞密副使,相當於主管軍事的副宰相,至此,包拯才算正式進入了中央執政官的行列。

一年後,包拯病逝,諡號“孝肅”,首都開封的老百姓莫不傷感,皇帝親自到包家弔唁,並宣佈停朝一天以示哀悼。當仁宗看到包家如此儉樸,又聽聞他“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如初宦時”,不禁感慨!

小連結

包拯的這些稱呼是怎麼來的?

包青天

幾乎所有的包公戲都將包拯稱為“包青天”,但宋人似乎並沒有將清官叫成“青天”的習慣。“青天”的呼謂是明清時期才流行起來的,其時一位秉公執法的官員,往往就會被民間尊稱為“青天”。這個時期,正是包公題材的小說、筆記普遍流行的時候,因此“包青天”的稱謂開始頻頻出現。

包文正

在一些明清戲曲與小說中,包拯又被稱作“包文正”,這裡的“文正”是諡號,但包拯的諡號其實是“孝肅”。在宋人的觀念中,“文正”為“諡之至美,無以復加”。北宋一百餘年,能獲得“文正”之諡計程車大夫,屈指可數,比如范仲淹。顯然,“文正”只是民間文人讚頌包公的私諡。

包龍圖

有時候,包拯也被稱為“包龍圖”,因為他曾被授予“龍圖閣直學士”的職稱。龍圖閣為皇家圖書館之一,設學士一員,直學士七員等,主要用來優待文學之士,以彰顯其學術地位。但包拯卻不可簡稱為“包龍圖”,非要簡稱,也應是“包直學士”。

此外,包拯常被稱為“相爺”,但包拯擔任過的最高職務只是樞密副使,稱其為“包相爺”顯然是不合適的。(來源|《讀者報》 作者|孟盛 高秀英 吳鉤)

版權申明

如無特別說明,本號刊載的文章,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後臺,本號會第一時間刪除,謝謝。文章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