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達標的陶瓷餐具會危害健康,明宇燒一招教你識別

中國人吃飯用的不是銀盤鐵叉,而是晶瑩剔透的瓷器,千年絲路上它們也是主角之一,其使用率在這片土地甚至可比肩空氣,然而,市面上那些炫彩奪目的瓷器,真的安全嗎?

在這個車水馬龍里一半都是外賣小哥身影的時代,很多專家都已經提醒過大家千百次:“外賣經常使用塑膠餐具,一些塑膠加熱有毒,有些甚至不能重複使用。”

有人就想,“還好咱家都是在用瓷碗瓷盤啊”,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僥倖的微笑。但!是!你知道瓷碗瓷盤也不一定安全嗎?

所謂的不安全,主要指瓷餐具中容易析出的重金屬,比如鉛和鎘。重金屬元素若在人體內堆積,可能對肝腎和免疫系統造成損害。

如何判斷瓷器餐具是否安全:簡單來說主要看兩點:陶瓷的原料,陶瓷的燒成。

原料安全:使用釉上彩的親注意了

陶瓷的原料包括泥料(坯體原料),釉料(釉面原料)和繪料(裝飾原料)。

坯體原料一般是高嶺土或陶泥,因為屬於沒有化學新增的天然黏土或礦物質,所以基本安全。

那麼壞事的是誰呢?釉料和繪料!在這裡,科教授需要先解釋幾個概念: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

釉下彩

簡言之就是先上色,再上釉——在生胚或經過烘烤的素坯上直接用繪料進行創作,接著上一層釉,最後窯燒。雛形可追溯至宋代,以青花、釉裡紅和釉下五彩為主。

釉中彩

於生坯上一層釉料,然後在表面彩繪,完畢後再上一層釉。這是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裝飾技法,以繪畫、貼花為主。

釉上彩

先將瓷器燒成白釉器,然後直接在釉面彩繪,再入窯燒製。第二次比第一次燒製溫度低。這種方法制得的瓷器比較適合被陳設展示,因為顏色可以十分豔麗,但有時就不適宜拿來盛放高溫食品了。這是明代從釉下青花彩繪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上色方法,以古彩、粉彩、新彩還有琺琅彩為主。

多數情況下,繪料都是低成本的化工料,很可能含有鉛、鎘等重金屬元素。

而釉下彩和釉中彩有一層玻璃體(釉料)裹住了繪料,也就裹住了可能含有的重金屬元素。這樣看來,哪一種瓷器最危險一目瞭然:釉上彩。因為它的繪料會直接接觸食物,容易在高溫時釋放重金屬元素,對人體產生傷害。

怎麼燒才安全?高溫!

要判斷陶瓷餐具是否安全,除了看繪料是否直接與食物接觸,還要看燒成溫度。因為高溫煅燒的過程中,有害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後就消失了。

釉面是釉料經高溫加工後形成的玻璃體,重金屬元素經過這樣的高溫處理(1200攝氏度左右)後基本不會殘留。

而釉上彩的彩烤溫度只有800度左右,無法滿足上述提及的“高溫”條件。這種情況下,是否安全就要看繪料質量了,質量越好,鉛和鎘的含量自然越低。

如何一眼認出釉上彩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特別想知道如何識別釉上彩、釉中彩與釉下彩。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用手摸。釉中彩和釉下彩最外面是一層玻璃體,所以摸起來很平滑,釉上彩則是凹凸不平。

如果的確是釉上彩餐具,您可以將它放在醋裡浸泡一下,看看幾個小時後是否有肉眼可見的褪色甚至顏料脫落。如果有,建議少使用為宜。

總的來說,高溫瓷是比較安全的。如果有繪料裝飾,那麼釉下彩是最安全的。釉上彩瓷器比較適合用作擺設,或者擺放冷食。

品質好的瓷器一般會把紋飾留在器具外,內壁則留白或者採用高溫釉下彩裝飾。這樣不僅能更好地體現食物本色,也更健康。

有些瓷器本來就是藝術作品,只適合用於陳設,而對那些價格低廉、顏色鮮豔的瓷器,最好還是有所提防。

不達標的陶瓷餐具會危害健康,明宇燒一招教你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