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之死的真相,究竟是功高蓋主惹人忌憚,還是謀朝篡位咎由自取

在歷史上的很多時期中,都曾經出現過所謂的“告密現象”,這既是君王統一天下的策略,也是某些有心之人上位的手段。但是,這種方式始終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很難確定高密內容的準確性,所以並不能為世人所容。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獨攬大權,不但沒有躊躇滿志的大治天下,反而率先將目光放到了功臣身上,想方設法壓制他們的實力與威望

。因為劉邦日益漸盛的猜忌之心,告密文化漸漸有了復興的勢頭,孤立無援的韓信首當其衝。

雖家境貧寒又遭受“胯下之辱”,韓信卻終成軍事奇才

幼年時期的韓信曾經吃過很多苦,因為他既沒有雙親照料又家境貧寒,所以便成了地痞流氓欺負的物件。而且,韓信這個人不懂為人處世之道,不管多委屈都沒人願意為他出頭。最

重要的一點,他在自己最沒有能力自保的時候過早顯露才能,甚至經常拿著木劍四處招搖,這樣特立獨行的人勢必會受到打壓,“胯下之辱”一事便印證了這點。

韓信之死的真相,究竟是功高蓋主惹人忌憚,還是謀朝篡位咎由自取

年歲漸長之時恰逢時局動盪,韓信便自顧自地投到了項羽麾下,想借由項羽的勢力實現自己的抱負。只是很可惜,項羽並沒有發現他的才能,反而只給了個

糧庫站長的小官職

,這讓滿心雀躍的韓信受到了極大打擊。後來,韓信又找到了劉邦想要投奔,同樣備受冷落,如果不是有了蕭何的幫助與舉薦,劉邦很可能錯失這個人才。隨後,劉邦任命韓信為麾下將軍,從此正式踏入歷史舞臺。

韓信之死的真相,究竟是功高蓋主惹人忌憚,還是謀朝篡位咎由自取

烏江之役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命運的轉折點,項羽刎頸自殺徹底敗落,劉邦大獲全勝統一天下,至於戰功赫赫的韓信,他的軍事價值逐漸降低,劉邦早已有意卸其兵權。劉邦打敗項羽之後,不但費盡心思地收攏其手下勢力,還攜帶隨從收繳了韓信的兵符,瞬間就把他逼到了孤立無援的境地之中。說到這裡可能大家會好奇,

為什麼韓信有兵權有威望,還要任其宰割毫不反抗呢?

主要是相信劉邦的仁義之心。

《長短經(反經)》中曾這樣評價韓信:“韓信以漢王遇厚而不背其德,誠足憐耳。”

在韓信威望最盛的時候,項羽曾經派人遊說,想讓他脫離劉邦的陣營自立門戶,這樣三個人便可以平分天下。此舉固然是出於私心,但也從側面證明了韓信的能力,所以才會一再引起劉邦的忌憚。但是,

韓信這個人除了軍事才能出眾外幾乎沒有長處,既不善於治軍也不善於人際交往

,所以只能惶惶然地拒絕。最後,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享有封地賞賜,卻再未擁有兵權,以致處處受制於人。

韓信之死的真相,究竟是功高蓋主惹人忌憚,還是謀朝篡位咎由自取

前後兩次被“告發”謀反,韓信最終為呂后所殺

韓信雖然不通世俗卻並非全然不知,比如說劉邦待他的態度以及當前的危險處境,他只能暫時安安分分的做楚王,並且還不計前嫌的封賞了那些曾經欺負過他的人。

《資治通鑑全譯》中曾經提及:“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多稱病,不朝從。”

即便此時的韓信早已沒有兵權,卻還是引起了劉邦的關注,這才有了第一次高密。劉邦對群臣說:“有人向我告發了楚王的謀反之心,大家覺得應該如何處置?”話雖這麼說,卻始終無人知曉告密者是誰,所以不排除劉邦杜撰的可能性。當然,也有可能是某些人看穿了劉邦的心思,所以才故意逢迎說出這樣的話。為了解決此次“叛亂”,劉邦借

雲夢澤巡遊

一事引韓信前來,以便將其生擒。

韓信之死的真相,究竟是功高蓋主惹人忌憚,還是謀朝篡位咎由自取

相對於處心積慮的劉邦,韓信這邊也並不是沒有破綻,項羽舊臣鍾離昧便是最大的疏漏。鍾離昧是韓信的老鄉,自從項羽兵敗後便最終投奔了韓信,想尋求他的保護。只是很遺憾,韓信並不是值得託付的朋友,不但出賣鍾離昧還將其首級獻給劉邦,以求保全自己。事實證明,鍾離昧的死並沒有換來韓信的安全,劉邦依舊命人將其捆綁並加以處置。到洛陽後,劉邦思前想後也不知如何處置韓信,畢竟是曾經戰功赫赫的功臣,若是手段太狠豈不是傷了其他功臣的心?最後,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終日牢騷滿腹稱病不朝

。如果沒有第二次告發,韓信還能安分守己地做淮陰侯,至少性命無憂。

韓信之死的真相,究竟是功高蓋主惹人忌憚,還是謀朝篡位咎由自取

劉邦宴請韓信

第二次的告發者名叫欒說

,是韓信手下謀士的弟弟,原本應該是同一陣營的人,卻因故成了敵對一方。欒說的哥哥辦事時犯錯被關押,他不分青紅皂白便將錯誤歸到了韓信身上,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風波。既然是備受信任的謀士,一定會知道一些旁人不知的事情,比方說

“謀反叛亂”

,欒說的哥哥將此事全都告訴了他。為了拯救自己的哥哥,欒說毫不猶豫地便告發了韓信,甚至還牽扯到了陳豨的身上。

韓信之死的真相,究竟是功高蓋主惹人忌憚,還是謀朝篡位咎由自取

陳豨謀反之罪乃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先是自立為王,後來又聯合了

韓王燕王

的勢力,對劉邦的江山帶來了很多困擾。為了解決這些叛亂,劉邦親自率兵北上,由皇后呂雉與蕭何鎮守都城。欒說告密一事發生後,再加上陳豨的叛亂,

呂后

毫不猶豫地便處置了韓信,當然,這其中也有蕭何的“功勞”。對於韓信的被殺,劉邦又高興又惋惜,畢竟曾是手下重臣,誰又能做到完全無動於衷呢?況且,韓信謀反一事始終無實證,劉邦也擔心錯殺忠臣。

總結:

韓信被誅殺後,很多人都表示惋惜,畢竟他明明有謀反的實力卻始終深信劉邦仁義,只是沒想到最後會落得這樣的下場。至於身上所揹負的罪名,不管是真是假,都隨著生命的消逝而被逐漸淡忘,更沒有“平反正名”的機會。其實,韓信之死乃是必然,即便沒有所謂的告密者,也會被劉邦找到其他破綻而嚴厲處置,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自古以來,開國功臣不得善終彷彿是一種定律,或是功高蓋主或是備受忌憚,皇帝都很難容下這些戰功赫赫的人。

參考文獻:《長短經》、《資治通鑑全譯》、《帝範》